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牛羊
牛羊

育成牛放牧饲养技术

发布时间:2014-09-19

 

  在肉牛生产过程中,育成牛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断奶后到性成熟前的育成牛,代谢旺盛,生长很快,是肉牛一生中骨骼和肌肉发育最快的时期。此时,肉牛瘤胃容积迅速扩大,消化功能不断完善,利用粗纤维的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粗饲条件。同时,育成牛生命活力强,对饲养管理及环境条件的要求也比较粗放,最适宜放牧饲养。无论是哪个品种的育成牛,放牧都是首选的饲养方式。养牛场应根据当地青绿饲料的特点,对育成牛进行群体放牧饲养。

  一、育成牛放牧饲养优势

  1.有利于获得多种营养。育成牛放牧饲养,可以让牛吃到多种多样的野生天然饲草,既能增进食欲,促进瘤胃消化功能进一步完善,又有利于满足肉牛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放牧饲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牛肉的风味,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

  2.有利于保持体质健壮。育成牛野外放牧,牛群运动充足,有利于增强体质,特别是能够减少消化系统疾病和肢蹄病的发生;野外环境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有利于牛群保健。另外,野外放牧可以进行充足的日光浴,这会使肉牛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成为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促进骨骼钙化和肉牛生长发育。

  3.有利于降低饲养成本。育成牛野外放牧,既利用了营养丰富、优质廉价的各种天然饲草,又节省了劳力资本和精料、粗料的资金投入,从而可以达到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是育成牛放牧饲养的基本目标。

  二、育成牛放牧技术要求

  1.按照性别组群放牧。育成牛放牧饲养具有多种优势,因此,除冬季严寒、枯草期缺乏饲草的地区外,其他合适的区域和季节均应放牧饲养。6月龄以后的育成牛,必须按性别分别组群放牧。分群放牧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野交杂配和小母牛过早配种。野交乱配会出现近亲交配现象,或者与无种用价值的小牛交配,导致肉牛后代体质和生产性能退化。同时,若母牛过早交配,还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使肉牛成年时达不到应有的体重标准,影响产品性能指标,而其所生育的犊牛也会先天不足、生产能力低下。这些无疑都会给肉牛生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放牧牛群的组成数量,要因地制宜。水草丰盛的草原地区,可选择100~200头肉牛组成一群,农区、山区资源相对不足,又加上放牧区域地形复杂,不容易管理较大的牛群,可选择50头左右的肉牛组成一群。群大效益高,能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但管理难度相对较大,管理者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群小好管理,在产草量低的情况下,仍能维持适合于牛群特点的放牧行走速度,牛群生长发育比较一致。

  若牛群数量较小,没有条件将公母分群,可对部分育成公牛作副睾切割手术(相当于输精管切割,需要专业兽医操作),这样做,可以在保留睾丸并维持其分泌性激素生理功能的前提下,避免随机交配产生的意外受孕现象。在合理的营养条件下,公牛的增重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瘦肉率等,均明显高于阉牛,另外,公牛肉的滋味和香味也比阉牛好一些。因此,饲养公牛生产牛肉,成本低、收益高、效果好。

  2.注意时间场地安排。放牧并非一年四季都可进行,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冬天气候寒冷,不宜放牧,最好采取舍饲的方法,以秸秆为主,稍加精料,以维持牛群健康的体质和较好的日增重。春天牧草刚返青时,尽量不要放牧,以免牛“跑青”造成体力透支而影响增重。另外,刚返青的牧草不耐践踏和啃咬,过早放牧会加快草地退化,不但影响当年的产草量,还会影响草场以后的产草量,不利于草场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情况下,在牧草平均生长到超过10厘米时,即可开始放牧。最初放牧15天,通过逐渐增加放牧时间和放牧范围,让肉牛慢慢适应,如果不加限制,肉牛突然大量采食青草,往往会发生臌胀、水泻等疾病,严重影响体质健康和日增重。每次放牧的时间,视牛群采食情况而定,夏季应早出晚归,避开炎热的中午,避免牛群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

  放牧地的临时牛圈,要选在高旷、易排水、坡度小(2%~5%)的地方,夏天有阴凉之处,春秋应背风、向阳、暖和,不得选在悬崖边、山崖下、雷击区、河流边、低洼处或坡度过大处。1周岁之前的育成牛、带犊母牛、妊娠最后2个月的母牛以及瘦弱的肉牛,可在牧草较丰盛、地区较平坦、离临时牛圈较近的区域放牧,尽量不要让其走远路。为减少牧草浪费和提高草地(山坡)载畜量,可分区轮牧,每年都留出一部分地段,让其在秋季处于休牧状态,让优良牧草有开花结籽、扩大繁殖的机会。若有其他家畜同时在区域内放牧,为减少牧草浪费,可采取先牧马、再牧牛、后牧羊的次序进行放牧。

  3.重视补充营养物质。放牧青草能让育成牛吃饱时,日增重大多能达到400~500克,在这种情况下,肉牛回圈舍后,可不必另行补饲干草或精料。但在春季牧草返青或初冬牧草枯萎时,牧草量少、营养不足且适口性差,放牧牛群必须每天补饲干草或精料。补饲时机应选在牛群回圈休息一段时间之后,一般在夜间补饲为好。如果回圈后立即补饲,往往会使牛群养成回圈路上拥挤奔跑的习惯,这样会使牛群体力消耗过大,从而影响增重效果。另外,夜间补饲不会降低白天放牧采食量,有利于充分利用野生牧草资源。

  肉牛饲料中需要添加食盐及其他矿物元素,这些添加物要准确配合在饲料中,保证让每头牛每天都能食入合适的矿物剂量。矿物元素不能集中饲喂,尤其是铜、硒、碘、锌等微量元素,日常所需剂量很小,饲料中添加剂量稍大便会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而在缺乏时,则明显影响肉牛的生长发育。常用的矿物添加制剂,主要产品形式是舔砖。最普通的舔砖只含有食盐,可让肉牛自行舔食,肉牛感觉满足需要后即可停止舔食,一般不会引起中毒。功能较全的舔砖,除食盐外,还含有各种矿物元素,虽然营养全面,但在使用时,应注意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是否适合当地土壤和水源的特点,不能盲目采购、胡乱使用。还有含尿素、双缩脲等增加非蛋白氮的特种舔砖,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舔砖外形方圆不等,每块重约5~10千克,一般放置在肉牛喝水和休息的地方,肉牛即可自行舔食。

  4.保证供应清洁饮水。清洁的饮水对肉牛十分重要,缺水不但影响饲料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还会引起瓣胃阻塞,甚至导致肉牛死亡。肉牛体格高大,每日需水量较多,按成年牛计算(6个月以下犊牛相当于0.2头成年牛,6个月至2岁半小牛相当于0.5头成年牛),每头牛每天需喝水10~50千克。

  肉牛每日饮水量,与气候、饲料组成等因素密切相关,吃青草时饮水较少,吃干草、枯草、秸秆时饮水相对较多,采食高蛋白、高能量、矿物质丰富的日粮时,需水量较平时增加22%~100%;夏天饮水多,冬天饮水少,气温在10℃以下,每采食1千克干物质需要3.1~3.5千克水,而在27℃以上的环境条件下,每采食1千克干物质则需要5.5千克水。放牧肉牛,要重视解决饮水问题,只有饮水充足,才能让肉牛吃得饱长得好。饮水地点距放牧地点要近些,最好不要超过5千米,水质要符合卫生标准。每天让肉牛饮水2~3次。若放牧地没有泉水、溪水等可靠的水源,也可修筑蓄水池,以利于积蓄雨水供肉牛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