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国际动态
国际动态

日本预测中国玉米进口量将增10倍

发布时间:2010-07-15

 

  本丸红经济研究所近日发表预测称,中国未来五年将把玉米进口量从本年度预期的100万吨提升至1000万吨。这个消息让一些业界专家感到担忧:玉米市场会不会重蹈国产大豆的覆辙?

1000万吨!

  这是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MarubeniResearchInstitute)预测的中国未来五年玉米进口量,“中国需求”再一次被推到了聚光灯下。

  7月7日该机构表示,因中国将选择从国外进口低价玉米用于饲料生产,中国可能在2015年之前,将玉米进口量从本年度预期的100万吨升至1000万吨,增加9倍。

1000万吨靠不靠谱?

  丸红经济研究所机构首席代表AkioShibata在东京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提高肉类和蛋类需求,从而提高用于牲畜养殖的饲料用量,而玉米、大豆作为饲料生产的必需品,需求自然是水涨船高。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军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990年~2008年期间我国玉米单产量以5%的速度增长,这说明国内需求持续上升,因为老百姓要吃肉,味精、啤酒制造也都离不开淀粉,所以国内对原料的需求就很大。”

  虽然国内需求量大,但在杨军看来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玉米进口量能在短期内达到1000万吨。“从2007年~2009年来看,我国玉米进口量很小,甚至没有,短期内玉米进口量达到1000万吨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从长期来看可能性比较大。”

  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农业分析师郭会勇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5年内达到1000万吨完全有可能。“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玉米等大宗原料,1000万吨的进口量没有问题。”

中国将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玉米进口在去年之前一直是悄无声息的。据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我国累计进口玉米2.35万吨,相比之下2009年同期累计玉米进口仅2150吨。长期以来中国玉米都处于自产自销的平衡状态,进口政策为何今年会突然调转?业内人士分析,价格倒挂是国内企业选择进口玉米的直接动因。

  杨军表示,受国内水土资源短缺和旱情的影响,国内玉米价格一直高企;再加上玉米从我国主要玉米生产区(东北)运送到消费区(东、南沿海城市)的成本不低,国内企业就转而购买国外低价玉米。

  “丸红”在预测中提到,今年中国玉米购入量表明该国已经开始成为该作物的净进口国,中国并不考虑将玉米的自给自足率保持在一定水平,因为玉米已经不再是中国人重要的粮食品种。这一论断与去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中国玉米净进口趋势做过的预测不谋而合。

  “这很有可能。”杨军告诉记者,“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但不是玉米贸易大国,生产出来的玉米基本上都被我们自己消化了,事实上我国玉米和玉米制品出口量并不大。以玉米淀粉为例,2009年全年玉米淀粉出口仅28.98万吨。”

  郭会勇也认为,国内玉米供给不足、净进口是早晚的事。政策上也似乎不支持玉米出口,国家财政部早前公布消息,中国将自2010年7月15日起取消包括酒精、玉米淀粉等商品在内的出口退税。

1000万吨没有冲击?

  面对1000万吨的来势汹汹,杨军和郭会勇都显得很淡然。

  “不会对国内市场有大的冲击。”杨军的“底气”来源于我国今年玉米产量和国家进口配额管理政策。

  上个月,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数据,预计中国2010年玉米产量为16800万吨,较上年增长2.5%。“中国2010年玉米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是720万吨,仅占今年玉米总产量的4%左右,影响非常小。”

  在杨军看来,配额管理政策是一条很重要的防线,把影响国内玉米市场的进口因素阻挡在外。“只要国家严格执行这一防线,我国的玉米市场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但是先前又有消息指出,为缓解国内供应紧俏的态势,中国或将大幅增加2010年玉米进口配额,在原来基础上再增加400万吨~500万吨。虽然消息未得到证实,但是反应灵敏的玉米期货已经开始强势震荡。

  而让杨军感到担忧的是玉米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大豆。“我们的担忧是,如果一旦突破1000万吨,闸门就完全松开了。”2004年,低价进口大豆开始横行国内市场,众多内资豆油压榨企业陷入困境,ADM、嘉吉、邦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趁机低价收购、参股多家食用油压榨企业,中国的大豆市场由此受制于国外资本,逐渐丧失市场话语权。

  杨军告诉记者,进口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适当地放开。对于如何避免玉米重蹈大豆覆辙,杨军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进行新品种培育、加强玉米生产管理以提高国内玉米产量,同时,国家也应适当降低运输成本,配额管理要严格执行。

  “目前,国内玉米价格已经超过小麦,这是很危险的信号”,杨军忧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