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国际动态
国际动态

中国肉牛产业如何“牛”起来

发布时间:2017-07-26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牛肉市场颇不平静。美国牛肉来袭,在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心里都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波澜,价格、品质、产业冲击等成为热议话题。那么,美国牛肉14年后解禁再入华,会给中国市场和肉牛产业带来什么影响?中国肉牛产业现状如何?面临什么挑战?面对激烈市场竞争,该如何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本报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
美国进口牛肉冲击有限
 数据显示,美国进口牛肉并没有人们预想的那么便宜。从中粮“我买网”“天天果园”等销售平台可以看到,美国牛肉价格并不亲民,一斤至少百元以上,而并非之前风传的“一斤十元”。
 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告,中国此次允许进口的美国牛肉需满足多重条件,包括月龄、可追溯养殖记录、不得检出中国法律法规禁止的非天然产生的兽药、促生长剂、饲料添加剂和其他化合物等。再加上各种税及通关代理等费用,价格优势并不突出。此外,首批上线开售的美国牛肉是“冷鲜”而非冷冻的肉品,必须空运加全程冷链才能保证。这些因素都造成美国牛肉质优价更高的现实。
 另据业内人士分析,从长期来看,受运输周期和距离影响,美国出口中国的牛肉多数只能以冻肉形式存储,这并不符合中国人偏爱冷鲜肉的消费习惯。并且,重新放开美国牛肉进口,不会贸然提升总进口规模,因此,美国牛肉造成的竞争将主要在澳大利亚、巴西等出口国之间展开。
 伴随中国肉牛产业整整走过20年的从业者,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和认为,放开美国牛肉进口对中国市场冲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中国牛肉市场经历过好几个世界级牛肉大国的进口冲击波,无论澳大利亚还是巴西牛肉,都没对中国牛肉产业带来颠覆性影响,美国牛肉的到来也没那么可怕。”
 “全球化市场对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要,没有国家愿意被孤立出这个市场,贸易往来对双方都有好处。”不久前,“第二届全国肉牛生产应用技术与产业经济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参会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动物科学学院教授Dan?ielM.Schaefer博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大家都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这样消费者能够买到更便宜或质量更好的产品,同时也都希望自己的产业发展得更好,以便得到进入别国市场的机会。拿进出口牛肉来说,出口国如果国内肉牛产量过剩,出口会改变过剩局面,增加额外收益;进口国则可以改善国内供给,增加消费选择。”
 中国已成为全球牛肉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全球第二大牛肉进口国。数据显示,中国人均牛肉消费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只有0.1-0.2公斤,增长到了现在的5.5公斤;2003年牛肉进口总额仅为1500万美元,到2016年已达到约26亿美元,进口量达到57.98万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牛肉市场增长空间巨大,随着牛肉消费从少数民族为主转为全民性消费、从区域性消费转为全国性消费、从季节性消费变为全年性消费,未来几年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中国肉牛产业挑战重重
 虽然中国肉牛产业并未受到较大冲击,但是肉牛从业者还是普遍感觉到了压力。“我国在肉牛生产体系方面与国外的差距非常明显,效率太低。”李和说,“去年我在美国参观了一个牛场,15万头牛只有28个人管理,我现在有7个万头牛场,一个万头牛场需要60个人,而这已经是国内最领先的了。”
 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定位于中高端牛肉供应,董事长史文利说:“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讨肉牛养殖效益为什么低下?最后得出结论,一是缺乏有效的品质管理体系,二是缺乏科学化的繁育体系。”

    人们很容易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中国肉牛产业既是传统行业,又是新兴产业。中国的养牛业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以役用为主。肉牛业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才走过30多年历程,而真正把肉牛当作产业发展,满打满算也只有20年时间。

    “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生产方式总体落后。”中加肉牛产业合作联盟理事长王智才谈到,肉牛产业一直是畜牧业的短板。肉牛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养殖中的比例是最低的,分散养殖仍占有主导地位,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场只占总量的28.5%。与美国、加拿大等肉牛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无论是产业的集中度、养殖规模、人均养殖头数、饲料转化效率、技术应用和管理方面,中国肉牛产业都存在明显差距。在美国、加拿大排名前5的肉牛育肥企业占本国出栏总量的25%,围栏育肥场的人均饲养量为1200头,每公斤增重饲料干物质消耗为5.5公斤,而我国相应指标只有0.5%,80头、7公斤。“这与我国肉牛产业生产效率低、技术水平低、应用技术不足有关。”
 “观念上的转变至关重要。我们不少从业者还是传统思想,认为养牛嘛,很简单,其实不然。”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庆翔教授说,“人才的观念也需要转变。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愿去养牛,更愿意呆在城市里,这一点跟国外不一样,国外常常祖祖辈辈几代人都从事这一个行业,人家培养的博士硕士都能够在牛场里干。人才培养也是我们产业转型中很重要的环节。”
加强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上进口牛肉的倒逼,双重作用之下,中国肉牛产业必须加速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步伐。发达国家的肉牛产业多数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观念技术方面遥遥领先,因此,加强国际间产业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尤为必要。
史文利谈到,在引入澳大利亚的肉牛管理及繁育等先进技术并进行转化后,秦宝牧业迎来了快速稳健发展阶段。李和认为,中国亟需建立从饲料、带犊母牛、育肥牛,到屠宰加工、牛肉消费的整个肉牛生产体系,“可以借鉴北美、南美、欧洲、澳大利亚的模式,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具体实施要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
 一个月前,由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与加拿大肉牛业发展协会(CB?BC)联合发起的中国—加拿大肉牛产业合作联盟在北京成立,致力于推动两国在肉牛科研、人才培养、技术交流、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中加肉牛产业合作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加拿大肉牛业发展协会主席GarnerDeobald博士接受采访时介绍,建立联盟是中加两国互相学习的好机会,要搭建好这个交流肉牛产业技术和经验的平台。加拿大肉牛产业有一些优势:生产方面,如何提高产量等经验可供中国借鉴;品种方面,加拿大被认为是全球肉牛品种方面的佼佼者,可以帮助中国培育出更多健康肉牛品种,通过优选品种生产质量更好、更安全的牛肉;还有牛肉市场价值评估系统的技术等,可以帮助中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肉品营养学教授DavidPethick博士建议,中国肉牛产业应该参考国际标准,在饲养、分割、销售等各环节,尽快制订中国自己的标准。他详细介绍了澳大利亚肉类品质评价系统MSA设立的依据、应用及反馈,认为这种面向消费者建立的评价机制,适合中国牛肉市场,有利于中国肉牛产业的规范发展。他提到,他的研究团队已经与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完成了一个“不同方法烹饪羊肉的食用品质对比”项目,邀请该校学生和社区附近1480名消费者来参加品尝试验,测试MSA系统在中国消费者中的适用性,结果令人满意。随后,这项试验将用于牛肉食用品质评价上,相信也会得到同样满意的效果。
 “我国肉牛产业长期以来是一个封闭的产业,主体是农民、家庭农场、养殖场,但是反观国际上的肉牛产业,特别是美国、加拿大,年饲养和出栏几万头甚至十几万头的规模化育肥企业比比皆是,这也是我国肉牛业需要考虑借鉴的主流发展模式。”多年科研实践让孟庆翔感到,加强合作交流非常必要,“我们不仅要进口牛肉,还要引进技术、引进智力和人才,甚至资金,国外企业可以到中国来发展,我们的企业也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和机制到国外去发展,实现产业共赢、产品互通。”
(农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