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周雪莉
摄影/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李 毅
2月中旬,我市养猪户出售一头100公斤的猪,能挣280元;3月末,养猪户出售一头100公斤的猪,净赔50元……不到45天的时间,养猪户的心情由喜转悲。多年来,生猪价格似乎走不出“三年一轮回”的怪圈,而今年的“猪周期”却不按常理出牌,缩水为8个月“追高”
16.8元/公斤、16.8元/公斤、16.8元/公斤、15.2元/公斤、14.6元/公斤、13.8元/公斤、13.5元/公斤……这是市畜牧局从今年1月1日到3月30日,每隔15天统计出的生猪价格。16.8元/公斤——这个保持了45天的生猪价格,被养猪户称为悲剧的开始。
生猪价格似乎走不出“三年一轮回”的规律怪圈。然而,从2011年7月到2012年3月,仅8个月的时间,生猪价格由历史最高点的19.8元/公斤跌到了12.4元/公斤的低价。据市物价监管局统计,截至3月底,生猪价格已连续8周回落,从去年最高点至今,降幅为近40%。
几乎所有的养猪户对“猪周期”都深信不疑。按照历史规律,一般“猪周期”为3年,从母猪补栏到生猪供应上市,需要“3个月配种、4个月妊娠、5个月育肥”共12个月的生产周期,算上养殖户对价格变化反应的滞后期,价格再次达到高峰大概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2008年、2011年曾出现过两轮显着的“猪周期”。
照此规律推算,2011年生猪行业高赢利,2012年应该保持行业平稳,2013年才轮到行业下跌。可今年的生猪行情却让养猪户摸不着头脑,在45天的短暂高位后,价格急剧下降。
“三年一轮回”的“猪周期”缩水为8个月,原因何在?原来,去年生猪价格过高,人们“追高”心切,纷纷扩大养猪规模,一哄而上导致供大于求,人为缩短了“猪周期”。
5道环节
左右生猪“身价”
一头猪从养猪场到餐桌,大致要经过养猪场-猪贩子-屠宰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5道环节。一位养猪户说:“每头猪经过这5道环节之后,才能装进百姓的菜篮子,而每道环节都与利益挂钩。”
去年,我市农贸市场猪肉价格表的更新速度特别快,而今年二三月份,价格表的更新速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市民每到猪肉摊,都会问摊主:“咋又降价了呢?”
昨天,记者在道里菜市场肉食区看到,某品牌的猪肉批发价降到每斤9.2元到9.5元,跌破了长期保持的10元大关,而零售价为每斤10元左右。两个月时间,该市场猪肉的批发价每斤下降了2元,零售价下降了3.3元。
采访中,该品牌猪肉负责人说:“现在啥都涨价,只有猪肉一个劲儿地跌。去年猪肉贵,很多市民一次只买一斤,如今一买就是两三斤。”
猪肉价格下降让在乐园街早市卖肉的王大姐夫妇特别兴奋:“猪肉价便宜了,买的人多了,我们也赚了点钱。去年猪肉价格高得厉害,买得人少,没赚到啥钱,希望今年能补上。”与记者才说了几句,王大姐就忙着招呼顾客了。乐园街早市是这一片儿居民区最大的早市,生意一向不错。猪肉降价后,王大姐的猪肉摊火爆了,当日,五花三层肉10.5元一斤,瘦一点的精肉11元一斤,王大姐说:“去年这时我一天卖不上一头猪,现在一天卖两头猪都没问题。”
有人欢喜有人忧。在生猪产业链上,受猪肉价格影响最小的是产业链末端像王大姐这样的零售摊主,受价格波动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养猪户。
一头猪从养猪场到餐桌,大致要经过养猪场-猪贩子-屠宰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5道环节。一位养猪户表示:“每头猪要经过这5道环节之后,才能装进百姓菜篮子。每道环节都与利益挂钩。”
据了解,以生猪收购价格6.5元/斤计算,生猪检测后送往屠宰场,猪贩子要加价0.3元/斤,定点屠宰场对每只猪的宰杀费为30元,以每头猪200斤计算,平均每斤肉分摊0.15元,然后再检验检测、去皮、去毛、排酸,剩下的140斤猪肉才能进入批发商环节,算上运输费、人工费,批发商要加价1.5元/斤卖给零售商,这时生猪价格已达到8.45元/斤,除去运输费、摊位费、营业税等,零售商平均一斤肉能获利0.5元左右。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越接近产业链末端,受价格波动影响越小,因为零售商的加价通常是固定的,每斤加几毛,在猪肉价格较低时,他们多卖多赚,猪肉价格高了,他们就少卖少赚,所以即使利润再低也不至于赔钱。
“猪周期”
不按常理出牌
这次的“猪肉降价狂潮”让养猪户王志友有些坚持不住了。他干养猪这行13年,经历了多少次“猪周期”,但是从喜到悲的巨大心理落差这还是头一次,他说:“去年赚了,今年就得赔,但没想到赔得这么惨!”
养猪场是生猪产业链的第一道环节,猪肉价格的高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钱袋子鼓还是瘪。在“猪周期”作用下,每逢猪肉价格达到高峰时,养猪户虽然赚钱,可利润并不丰厚,因为这时养的猪数量很少。2011年是个例外,这些养猪户赶上了难得一遇的“疯狂盛宴”,很多养猪场在那几个月赚得盆满钵满。事隔7个月,“猪周期”怪圈开始呈现,价格高峰已过,价格低谷提前而至,不按常理出牌的“猪周期”让很多养猪户措手不及。
记者来到幸福镇光明村天旺养殖场时,养殖场负责人王志友正向猪贩子诉苦:“别还价了,我都是赔钱卖给你们的,价格再低我赔得就更多了。”这批猪卖出了今年的最低价6.2元/斤,王志友无奈地说:“这批猪算是白养了。”
养猪13年中,王志友深刻地记得与此景相似的是2007年,那年他几乎血本无归。2007年初,猪肉价格一直低位运行,生猪价格低至6元/斤,进入4月份,生猪再便宜都没人要。王志友每天守着电话,盼着猪贩子打电话来收猪,可电话却一直没响,最后他实在忍不住了,主动打给猪贩子,哀求人家收猪。那一年,王志友赔了20多万元,很多和他一起养猪的人都干不下去了,而王志友的投资大部分是贷款,放弃就意味着背负沉重债务,他决定孤注一掷扩大生产,趁着仔猪便宜,他大量购进仔猪。结果,2007年12月开始,猪价大涨,这比王志友的预测提前了两个月。事隔5年,相似的惨烈又来了,王志友说:“这也怨我,太急躁了,没有深入分析市场行情。”去年趁着行情好,他增加了2000头仔猪、300头母猪,可是今年玉米价格和人工费涨了,再算上水、电、燃气费,每天养猪的成本就要5000元。“我实在搭不起了,按现在的价格卖,我能收回成本,万一过几天价格再低,我真要赔个底朝天了。”
不仅是生猪价格跌,仔猪价格也在跌,而且买的人特别少。去年这时候,王志友养殖场的仔猪贵不说,还要提前订购,今年20元/斤的仔猪跌到16元/斤,“真心疼啊,可不卖咋整,应对猪周期的办法只有缩减出栏量,仔猪不贱卖,养大了卖更亏。”王志友苦笑着说,后来增加的300头母猪和长大的2000头生猪都卖了,存栏量又回到原点,里外里一分钱没赚。
挺住才能搭上
下趟“涨价”车
去年养猪户李云峰虽然赚了,但他并没“乘胜追击”、扩大养殖规模,所以今年猪肉价格大跌,他也没赔钱,“行情不好时,不赔钱就意味着赚钱!”
猪肉价格大跌,养猪户陷入等待与期盼中。多年的养殖经验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大跌之后必定大涨,眼前的“危机”是暂时的,只要熬过去,一切都会好。
这几天,巴彦城西种猪场的李云峰一直在盘算自己的母猪是否再多卖掉些,却犹豫不知价格何时回升,这让他很纠结。12年的养猪经验让李云峰习惯了跌宕起伏的猪价,“有经验的养猪户都知道生猪价格三年一轮回的规律,赔的时候要坚持,赚的时候不忘形。”这是他多年来对猪肉市场的总结。1997年、2003年、2008年和2011年,这四年是养猪赚钱的好年头,也“坑”了一批养猪户。许多养猪户见行情好,就扩大了养殖规模,导致供求关系失调,猪肉价格急跌。看到赔钱,养猪户开始杀猪或弃养,猪肉又因为紧缺而涨价。由于没有咬牙挺过难关,那些养猪散户、小型养猪场很难搭上“猪肉涨价”的下趟车。
受“猪周期”影响,很多养猪户已经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盈亏,“行情好时不急躁,行情坏时不焦躁”是他们多年来的养猪心得。尽管王志友口口声声说赔钱,但面对未来,生猪养殖业还是让他充满希望。他准备购进10多万元的设备,实现生猪自动化饲养。在他看来,现在有经验的饲养员越来越难雇,十几年后,也许再没人愿干这又脏又累的活,所以机械化养猪是未来发展趋势。
猪价何时
走出“蛛网效应”
省畜牧业协会有关专家认为,生猪养殖中最重要的两个变量是猪肉价格(产出)和玉米价格(投入)。猪肉和玉米的价格比率达到6:1时,就足以让生猪养殖户达到收支平衡
“粮猪安天下”,猪肉价格关联民生。市畜牧局有关人士分析,今年的降价来得太早。以往每年六七月份猪肉价格比较低,因为每年这个季节蔬菜丰收,菜价便宜,买猪肉的老百姓就相对少。而今年2月,生猪的价格开始回落,并连续8周下降,这种现象很少见。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养猪场自繁自养,仔猪养成100公斤的商品猪大约需要300公斤饲料,而且人工费涨得厉害,包吃包住2000元/月还很难雇到工人,一头猪成本就是1400元,按照市场价13.5元/公斤出售,100公斤的商品猪只能卖到1350元,一头猪就赔了50元。实际上很多养猪户都在做赔本的买卖,按一头猪赔50元计算,出售300头就赔了15000元,所以去年扩大存栏量的养猪户势必亏本。
今年猪肉价一直在跌,跌到何时才罢休?按照《黑龙江省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实施细则》规定,猪粮比例低于6:1即会亏损,到达9:1为高位预警点。截至3月31日,我市玉米的价格达到了2.32元/公斤,按照目前的生猪价格计算,猪肉和玉米的价格比率达到了5.8:1,这意味着养猪户已经进入亏损状态。但国家为什么还没有进行宏观调控?业内人士指出,受很多因素影响,猪粮比例是随时波动的,国家需要根据全国的平均比例来进行宏观调控。如果某地区猪粮比例过低,在国家宏观调控之前,其他地区的收购商会抢先到该地区收猪,生猪价格也会因此上涨,猪粮比例也会由此升高。
业内人士将这一赚一赔称为“蛛网效应”。去年下半年行情好时,养殖户会多养母猪以扩大产量,一窝蜂地补栏;但从母猪育种到育肥猪出栏时,市场已近饱和,猪肉价格开始或已经下跌。猪肉价格下跌又迫使养殖户削减母猪以减少产量;而当生猪产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将再次引起猪肉价格上涨。
猪价波动
未必是坏事
呼兰的一家大型养猪企业负责人表示,为了降低“猪周期”带来的风险,必须未雨绸缪,在行情好时拿出一部分利润设立风险基金,从而在生猪价格跌入低谷、持续亏损时,能继续扛下去,等来下一轮好行情
生猪价格平稳、利润稳中有升一直是养猪户们的梦想。如何摆脱“猪周期”魔咒,让养猪户消除由喜到悲的心理落差?市畜牧局有关人士说,“猪周期”是生猪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博弈产生的后果。养猪户“乘胜追击”扩大存栏量、猪贩子趁机压价使养猪户的利润缩减、价格下降使养猪户弃猪、产量减少养猪户借机提价,形成“猪周期”后,无论养猪户、猪贩子还是批发商都存在“先入为主”的心理,即高价之后势必降价,从而难以摆脱“猪周期”。
业内人士表示,为了避免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必须改变大量养殖户小规模养殖“一哄而上”的格局,提高生产经营者的规模化程度是防止猪价大幅波动的根本途径。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活体猪储备,但其生产组织化程度高,企业的规模大,生产有计划,所以价格较平稳。美国销往我国的猪肉价格低于我国国产猪肉的平均价格,即便如此,美国的养猪户还是有利可赚。反观我们的生猪产销严重分离,养猪户的盲目性很大,要么大赚,要么大赔。
其实,猪价波动,“猪周期”不按常理出牌,未必是坏事。养猪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并非拥有雄厚资本就能“包打天下”,还要有多年的经验积累与良好心态。如果“猪周期”继续让养猪者无规律可循,使养猪者的投机心理大为减少,或许猪肉价格才能长久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