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刘斌 本报记者 马少忠 张平
今冬,是伊春天然林停止主伐后的第一个冬天,林业工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日前,记者来到伊春乌马河区看个究竟。
乌马河区被称为中国林业史上的“小岗村”,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国家得生态、职工得收益、企业卸包袱、社会得稳定”的多方共赢。从那时起,乌马河区林业职工逐步转变了“靠山吃山”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自营经济。现在职工自营经济从业总户数达7000多户,涉及种、养、采、加、服等多个领域,从业人员占职工家庭总人口的85%,职工自营经济增加值连年突破两亿元。
记者走进育苗营林所宋淑萍家,是因为她家的“野猪杀猪菜”的招牌很显眼,牌子上画了头凶猛的野猪,就立在“乌带”公路边上。乌马河有11个林场(所),育苗营林所是最近的一个。下“乌带”公路,再走50米,就到了宋淑萍家院里。前后院子很大,有7亩多地。院中有四间砖房,大屋地中间摆着一张桌子,这就是所谓的饭店了。后院的野猪圈,两排房八个大间,20多头野猪按大小分开饲养,现在有7头能出栏,都在150公斤左右。有两头野猪种猪也要出售,每头都有400公斤,要价在10万元左右。在野猪圈边上,还有一排排松树苗。宋淑萍说这也是她家的经济来源之一,每年都有3万多元的进账。
宋淑萍养野猪是从2007年开始的,当时两口子都没活干,她想,当不了林业工人,就当林业农民吧。她托人从铁力买回4个野猪崽,野猪好养,夏天吃草,冬天吃糠,虽然出栏时间长,但饲养成本低,肉价高,比养家猪效益好。2010年,宋淑萍家里存栏40多头野猪,干着急卖不出去,她就想到了开个经营野猪肉的饭店,就当边深加工边作广告了。她这招还真有效,很快野猪就不愁销路了。
在乌马河,继宋淑萍之后又有了两家规模大的野猪养殖户。面对竞争,宋淑萍又琢磨新招了——她准备在伊春市区开一家规模较大的饭店,最起码是四个幌的,专门经营绿色食品,野猪肉是其中之一。她打算在饭店装上放映机,循环播放家里野猪和蔬菜生产情况,一定让顾客信得过。
采访结束时,宋淑萍让记者给野猪照几张相,然后用电子邮件传给她,她说要印成宣传资料。她给记者一行每人一张名片,正面是野猪肉菜谱,背面是野猪照片和她的电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