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养猪道路上越来越多大型企业集团加入,成为一道独特景观。前几年有高盛、网易、泰国正大集团养猪,今年又有房地产企业美林基业,投资机构联想投资、九洲投资等一串串看似与猪搭不上关系的企业,出现在养猪名单中,而与农村散户相比,他们的资金实力雄厚,投入资金动辄上亿元。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迷上了当猪倌?早期加入养猪行业的企业又是否获得了回报?大量外来密集资金加入传统的养猪行业,会对猪肉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目前养一头猪的利润
养殖成本:1300元 卖出批发价:1800元 养猪收入:400多元 利润率:约22%
从仔猪到屠宰,大概需要7个月的时间
【现象】 跨界养猪 房企、投资机构凑热闹
曾经是药老板的泸州叙永人杨炳秋2006年下半年开始饲养生猪。2007年,随着肉价上涨,尝到养猪甜头的杨炳秋,正式转行进入养猪业。现在,他已成立了生态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成员已有100多家了”。
不仅杨炳秋这样的小老板,许多大企业也开始争当猪倌。近一年时间里,有10家左右的企业宣布进入养猪行列,其中甚至包括房地产企业、投资机构等。
南京富腾地产董事长程君玲创办了富腾农康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南京最大规模的养猪企业之一。广州开发商美林基业副总裁刘远德在今年7月也表示,将投资1.5亿建广州最大单体养猪场。同样在7月,联想投资、九洲投资注资成立江苏常州市立华畜禽有限公司,计划到2015年新建养鸡、养鹅、养猪一体化公司8-10家。
【疑问】 利润22% 为啥散户还不愿养了?
为什么这么多企业愿意来养猪?杨炳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头猪从仔猪到屠宰,大概需要7个月的时间,目前每头猪养殖成本1300块左右,批发价1800元左右,一头猪可以赚400多元,利润率约22%。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大型企业进入养猪行业的同时,许多养猪散户却选择退出市场。主要原因是,“猪周期”近年来频繁出现,散户养殖的弊端开始显现,肉价暴涨时一哄而上,肉价跌时挥泪杀猪。
农业部曾对全国20个生猪主产省调研,2007年7月散养农户生猪存栏量同比减少20.5%,规模养猪场生猪存栏同比增加7.3%,散养户在波动中快速退出成为一个主要特征,这也给大型企业转行当猪倌腾出了市场空间。
【收益】 亏了两年 外行养猪终于赚钱了
在先期进入养猪行业的大企业中,有人已经尝到了“猪肉香”。据四川一家企业相关人士透露,该公司2008年收购了北方某肉制品企业,介入养猪产业,但一直亏损,直到今年6月实现了盈利。上述人士分析说,这主要是受到养猪产业投资周期较长的影响。泸州老板杨炳秋也告诉记者,2008年他进入养猪业的第一年也曾亏损1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恰好是上一轮“猪周期”的价格最高点。杨炳秋说,当时进入市场养殖成本较高,再加上遇到了疫情影响,因此当年出现了亏损。不过随着“猪周期”的调整,今年肉价高涨,他一年收入可达六七十万。
【观察】 规模化养殖 破解“猪周期”魔咒?
目前我国散户养猪数量占到70%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大型企业进入养猪行业,有利于缓解散户养殖容易受到行情影响的弊端。
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顾问冯永辉指出,随着饲料、劳动力成本上涨,外出打工的收入变高,整个行业开始洗牌,适度规模化猪场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川省社科院农业经济专家陈武元教授也指出,“农村养猪散户的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少,而以规模化养殖为特点的大型企业的加入,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他认为,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把握市场信息的速度更快,从而使得猪肉供应不会出现大起大落。或许,多年来困扰中国物价的“猪周期”魔咒,有望在养猪产业实现规模化以后消失。
【声音】 李后强:国企应该去养猪
生猪养殖户如何把握市场命脉?政府如何保护养殖户的积极性,稳定猪价?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博士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应有所担当,应该去养猪,去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去做一些不赚钱的事情,而不应该总是以逐利为目的。”他建议,国有企业应有所担当,投身养猪产业。
对于目前的猪肉涨价,李后强表示不要过于紧张,更不要恐慌,但要高度关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猪价上涨应该是必然的,但幅度不会太大,因为受“猪周期”支配。
在谈到如何稳定生猪生产,保护养殖户的积极性时,李后强认为,需要政府进行补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猪肉是一种“半公益性”食品,养猪既是产业也是事业,政府应进行适当地补贴,以保证生猪养殖户在市场价格波动和疾病威胁下不亏本,这样才能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
李后强还认为,猪肉是大多数群众经常食用的东西,是半公益性的生活必需品,政府应高度重视,国企应该为政府分忧,为群众做实事,勇敢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国企应该去办大型养猪场、建大型猪肉库,开猪肉专卖店,在平抑猪肉价格方面发挥作用。
此外,还要鼓励集团化、规模化养猪。李后强建议,应大力鼓励养猪协会、专业养殖户、海内外资金投身于规模化生猪养殖,应培养一批养猪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品牌企业,给予他们税收、规费等政策方面的优惠,让他们有利可图。
他表示,国家还应加大对养猪产业的科技投入,加强科技服务,增强防疫能力,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