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至今,谷物市场正经历着一波“过山车”行情,文华财经谷物指数从5月初194.84点上涨至5月末的204.85点,7月1日又见195.00低点,“一月大涨一月暴跌”既扰动了粮价波动周期,更增添了政府调控难度。当我们赖以生存的“米袋子”价格异常密集波动时,我们该要向谁发问,或要追究谁的责任。
或许是天气,这是众多媒体找到的“替罪羊”。因春夏连旱,农作物播种特别是早籼稻育苗、插秧遭遇了严重困境,加之旱涝急转,使得早籼稻生产形势更加扑朔迷离。不得不否认,“靠天吃饭”确实是农作物特有的天性,可当笔者跟随郑商所到江西省进行实地调研后却发现,实际情况与我们的想象相去甚远,早籼稻受灾范围较小,总体长势良好。“价格涨跌归咎于不利天气”的报道不仅失真,似乎也在煽风点火。
而美国农业部6月份供需报告中分别下调2011—2012年度美国玉米、小麦和稻米期末库存至6.95亿蒲式耳、6.87亿蒲式耳和1.995亿英担。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指出,由于美国和欧洲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2011年全球粮食产量将低于预期,并预计到2011—2012年年末,全球粮食库存预计将比年初减少0.6%,至4.86亿吨。
不得不承认,不利天气成了粮价剧烈波动的冷面“杀手”,但或许事实的真相值得我们推敲:美国农业部下调粮食期末库存,可能出于某种经济利益。既然美国谷物市场基本面都非常好,那为什么近期却面临着报复性下跌,甚至跌破报告之前价位水平,仅仅是系统性风险所致吗?笔者认为,当前美国经济前景迷雾重重,内需拉动经济力度有限,或许依靠对外贸易能为经济发展增添一缕亮色,而期末库存下调则有助于拉升谷物价格,以使美国在点价交易中提前锁定出口利润,并将风险转嫁给谷物进口国,同时也将通胀传导至新兴经济体。
国内而言,粮食安全问题,政府论调比较乐观——“库存充裕、供需相对平衡”。可是随着近期玉米、小麦等原粮开闸数量有所减少,市场不禁要问:国家手中到底还有多少余粮?笔者在江西了解到,当地各基层国储粮已拍卖至历史低位水平,但拍售的原粮被企业竞拍之后便无下文,社会上流通着多少原粮的数据无从求证。在国家对相关粮企实施多项限制措施的背景下,今年市场对原粮的需求难道真有这么庞大吗?笔者分析认为,在粮食流通环节中可能出现了问题,市场对原粮的需求正在转向对国家拍卖的依赖,主体的单一性将会导致公平竞争下的“不公平”竞争,国家对粮食流通环节的监控机制还有待完善。
实际上,随着种植成本日益提高,粮价持续高位运行将会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因为农民可以忍受种植效益空间日益被压缩的事实,却不可能承受种植亏损面临养家糊口的难题。而笔者在江西调研中也发现,农村种植劳动力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缺乏的困境,留守农村的多是“61—38—99”部队。据悉,2011年江西省早籼稻种植成本较去年提高至少5%,抚州地区甚至达到了22.7%,相比较农民预期的粮食涨价幅度,这是一个惊人数字!而这并非只是一个特例,“谷贱伤民”可能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粮食的调控基础仍不稳定,政府要做的,就是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建立健全调控机制,在稳定粮价与提高农民种植收益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