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发挥土地广阔、青山绿水的资源优势,释放畜牧产业“联头带尾、接二连三”的发展潜力,努力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文章。2016年,全省实现畜牧业产值18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7%,比2011年增长55.9%;实现增加值698亿元,占全省GDP的4.5%,比2011年增长56.5%。如今,龙江畜牧业已从“小而散”升级为“大而强”。以畜牧业为支柱的龙江绿色食品产业,正从“大粮仓”迈向“大厨房”。
□张雨本报记者黄春英
去巴彦县采访,驱车入山。正是酷热的夏季,山中林木繁茂青翠,空气清凉怡人。
车在寂静幽深的山中行驶了很久,终于到达了采访目的地——大东北牧业集团。见到董事长关明礼,记者禁不住好奇地问:为什么选择在深山老林里养猪?关明礼笑道:“这里环境优良,特别适合种猪繁育。猪在这里生活更健康,既不打扰人,也不易传染疫病。”由于防疫严格,记者并没有走进猪舍,只通过监控屏幕看到了这里的猪,果然活蹦乱跳。
从一个仅养13头猪的小养殖户,发展到一个生猪存栏200头的小公司,再到今天生猪存栏3.8万头、拥有6个子公司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大东北牧业集团在我省土生土长,做大做强,已成为我省畜牧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从“小而散”升级为“大而强”
关明礼的养猪创业史起步于13头猪。1998年,在确定养猪是条致富路后,关明礼辞去稳定的工作,在巴彦县农村养起了猪。虽然开局不利,最早养的13头猪死了7头,活着的6头猪还是让关明礼完成了原始积累,从此关明礼就在养猪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引进优良种猪,采用先进技术,10年后的2008年,关明礼兼并了当年巴彦县最大的种猪场。
当时,面对价格波动频繁和疾病复杂“两大风险”,巴彦县传统的生猪养殖业面临着严峻挑战:许多养殖户因为规模小、饲养管理水平低、信息不灵、抗风险能力弱等诸多问题,生猪产品难以达到标准要求,猪价低,销售难。
只有改变养殖业“小而散”的弱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经营,才能真正抵御疫病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2009年,在巴彦县畜牧部门的推动下,关明礼组织当地一些养殖散户成立了养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社员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降低了小养殖户的饲养成本和养殖风险,解决了猪难养、价难高的实际问题。近两年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有社员175户,年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
2012年以来,我省着力推动畜牧养殖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彻底改变了传统养殖业“小、散、弱”的局面。2016年,全省存栏100头以上奶牛养殖场已达859个,出栏3000头以上的生猪场达到687个,出栏300头以上肉牛场发展到422个。
从“大粮仓”迈向“大厨房”
“我们巴彦猪肉是‘地理标志’产品,已经远销到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现在一斤巴彦猪肉就比其他地方多卖2角钱,一头猪能多挣四五十块!”巴彦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景文如是说。
曾经以“养猪一条街”起家的巴彦县生猪产业,有着丰富的生猪养殖经验和雄厚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巴彦县把生猪产业作为立县主导产业,深入实施畜牧强县发展战略。目前,巴彦县生猪饲养量已由5年前的280万头增加到443万头。2016年,畜牧业产值实现55.3亿元,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
在我们这个农业大省,畜牧业“过腹增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粮变肉、草变乳”,我省正由“大粮仓”迈向“大厨房”。2016年,全省畜牧业转化粮食300亿斤。截至2016年末,全省奶牛存栏177万头,国人每喝6杯奶,就有1杯来自我省;商品猪大省的建设步伐在加快,2016年末,全省生猪出栏1845万头,有22个县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初步形成了“北猪南运”态势;我省高档牛肉生产全国领先,到2016年末,全省肉牛出栏274万头;龙江元盛公司和肇东中谷公司纯种和牛存栏达到10000头,随着“龙江雪牛”品牌的叫响,我省已具备打造全国高档牛肉生产第一大省的基础。
从“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
采访接近尾声时,关明礼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今年大东北牧业集团正在建设一个年出栏12万头的生猪养殖场,计划到2020年再新建一个年出栏10万头的生猪养殖场,实现年产值8亿元的企业愿景,届时员工就能实现有车有房的梦了。
一步步扎实的努力,一项项发展的成果也让我们相信,我省这个“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转变的目标已不再遥远。
近年来,我省抓住全产业链项目,加大定向定位招商力度,吸引一大批战略投资者到龙江发展畜牧产业。目前,国内生猪产业前10强企业均在我省布局,广东温氏、江西正邦、深圳金新农等20家企业集团,计划未来5年在我省投资超过800亿元,建设出栏4000万头生猪产业项目。
提高畜牧产业和畜产品安全水平,我省已全面启动无规定动物疫病省建设。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我省连续四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延伸绩效管理优秀省份。2016年,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99.6%,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