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省内要闻
省内要闻

农业精品化开发打造雪城特色农业的升级版

发布时间:2014-08-05

 

    在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我市明确提出要“强化问题导向、增强危机意识,释放优势潜能、坚定发展信心,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这其中,创新农业开发模式,在做精一产上实施突破,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实施重点突破的主攻方向。

    对于区域发展来说,优势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条件,潜力就是潜在的能力和力量。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在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中蕴含的潜能,加快精品化开发,尽快把农业基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仅是人们思考的课题,更需要我们为此实践破题。

    “绿色并不就意味着原始和简陋,也不是贴上‘绿标’就会增值。”

【挑战表现】从5元、4元、再到2.5元,这是我市一家水稻专业合作社在日前参加的一大型农产品展销会上,与客商几番讨价后的成交价。虽然这次他们带来的大米品质上乘,但由于没有知名度,优质未优价。在我市业内人士看来,这种价格上“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在我市农产品中普遍存在,无论是绿色标准化种植的农作物,还是优质的山特产品,很多都有着相同的境况,正如全会指出的那样:牡丹江的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弱,质优价不优。

【突破之道】 全会指出,要改变以往从田间地头到餐桌抓农业的思维,以市场为导向,从餐桌端头往前抓,依托生态资源条件和特色农业基础,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品牌农业、效益农业、旅游农业为方向,推行全产业链运营、全程可追溯的开发模式,推动农业由特色向精品升级,尽快把农业基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落实举措】 “全会提出实施精品化开发,推动特色农业向精品升级,既立足于发挥牡丹江农业的比较优势,又契合了现代绿色有机农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将有力推动我市一产再上新台阶。”吴永奎表示,随着人们更加追求舌尖上的安全与健康,必将引领绿色有机农业迅速崛起,这对我市特色农业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特别是在省内各地都在竞相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我市要从农业“小”而“特”的实际出发,通过精品化开发,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物以稀为贵,当绿色食品成各地争相发展的产业时,我市要坚持错位发展,以‘精’取胜,用‘质’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弥补我市农业总体规模‘小’的不足,实现农业和农民的持续增效、增收。”吴永奎进一步解释说。

    “绿色并不意味着原始和简陋,也不是贴上‘绿标’就会增值。”赵普昌认为,我市农作物及山特产品品质优良,但要由产品转化为商品,还需要我们把产业化作为抓手。为此,在发展精品农业上,我市要大力推进产业化,遵循市场规律,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实现精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端化、规模化、工厂化,为我市实施特色农业精品化开发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着力点。”

【挑战表现】在去年的一次大型农产品展销会上,一位来自南方的客商在听了我市食用菌生产厂的产品介绍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你们的食用菌产量、质量都很突出,可为什么所出售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制作简单的干品,却极少有进一步深度开发的精深加工产品呢?”——近年来,虽然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却依然没有摆脱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的尴尬。对此全会更是明确指出,牡丹江的农产品“原字号”多……从“特”到“精”还有很大的距离。

【突破之道】全会提出,要实施精品化开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要依托基础优势,推动特色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工厂化发展,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落实举措】“产业化是我市加快特色农业精品化开发的重要路径,在这一进程中,全会提出的高端化、规模化、工厂化,又为精品化开发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着力点。”就如何打造精品农业,吴永奎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以畜牧业为例,吴永奎表示,在打造精品畜牧业中,一方面要满足消费者对畜产品安全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市的生态优势,积极打造效益型特色精品畜牧业,通过大力发展有机猪、山林鸡、绿色肉牛等绿色、有机畜产品,抢占国内外高端食品消费市场。同时,我市还要围绕畜牧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民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与龙头企业一道“抱团”闯市场。

    “在实施精品化开发中,我市必须从传统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牵引,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精品农业,用发展工业经济的方式推进精品农业。”。对于如何用发展工业经济的方式发展精品农业,牛力武提及了五个方面:

    借鉴工业组织形式培育和创新从事精品农业的经营主体;植入工业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组织和规范菌、菜、畜等特色产品的种植养殖;利用工业技术进步手段推动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引入工业融资方法加大对特色精品农业的投入;运用商品营销策略,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

    “要在整合同类品牌的同时,各地要联合起来培育优势品牌,增强区域品牌意识,一个招牌打天下。”

【挑战表现】近年来,我市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迅速,特色农业已成为牡丹江的金字招牌,但在发展中我市也遇到了一些“成长中的烦恼”:比如说,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多、品牌杂、质量和标准不统一、相互压价竞争;比如说,各县(市)比较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基地分散、产业雷同;还比如说,在品牌宣传上有时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整体形象。

【突破之道】全会提出,要推动传统作物品质升级,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各县(市)区要围绕自身基础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精品农业。

【落实举措】“牡丹江虽然有着良好的生态优势,但更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进标准化种植养殖,不断优化品种,实施全过程监控。”赵普昌认为,科技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动力,打造精品农业,不仅仅要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更要注重口感、营养等消费者的高层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服务必须及时跟上。

    对此,赵普昌建议,我市一方面要发挥本地和省内科研院所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引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和科技带头人创办、领办研发机构,尽快建成绿色有机食品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农技部门的作用,为我市的精品农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同时相关监管部门要融合资源,尽快建立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体系。

    在品牌建设上,牛力武则提出,我市一方面要整合绿色食品同类品牌,另一方面各县(市)区要联合起来培育优势品牌,在互相支持、配合中,逐步形成跨企业、跨行业的品牌融合。同时,要积极培育特色新品牌,积极申请特产之乡命名和绿色有机标识、原产地标识,引导企业在商品包装上标注“中国绿色有机食品之都—牡丹江”标志,一个招牌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