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以保发展、保供给、保生态、保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现代畜牧产业,全省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牧业收入持续增加,市场保障充裕有效,为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和共同富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从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的视角谋划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格局
一是调思路、促转型。坚持从一二三产业联动,经济、社会、生态统筹发展的大视角,对产业发展思路进行重新梳理,即变过去主要抓基地为产加销统筹,大上精深加工企业,改变产业“原”字号局面,驶入转型升级快车道。二是上龙头、促升级。以产业项目建设三年决战为契机,出政策、广招商,龙头企业建设呈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省生猪年屠宰加工能力已达到4055万头;乳品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004万吨,乳粉产量、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乳业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三是建园区、促集约。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全省已建设了肇东、肇州、双城、富锦、肇源等一批产业聚集能力强的畜产品与食品加工园区,园区化已经成为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把握关键,努力化解“三难”确保“三安”
一是整合资源,建设产业基地。坚持以规模化为基础,标准化为核心,整合各种要素资源,重点支持标准化牧场和小区建设,对龙头企业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予以优质服务,使全省畜牧业规模化比重迅速提升至国内先进水平。2012年,全省共新建、改扩建奶牛规模场382个,生猪规模场1196个。养殖基地与加工企业互促互带,龙江牧业已踏上新起点。二是强化支持,破解发展约束。面对土地和空间制约,支持各地通过土地整理、地块置换等途径,为发展规模养殖予以用地支持。积极探索投融资机制创新,推行“金融租赁”、合资合作、财政补贴等多元模式,为标准化规模场和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按照环保要求,在规模场(区)规划审批、畜禽排泄物处理、利用设施建设上严格把关,加快排泄物无害化、零排放、资源化进程。合理规范使用草原生态奖补资金,对全省2880万亩草原实行禁牧,草原生态迅速恢复。三是严格监管,确保产业安全。以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省为目标,扎实开展常态化动物防疫和季节性集中强制免疫,加大边境疫情防控力度,连续八年全省没有发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坚持畜产品质量安全常抓不懈,不断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积极开展以“瘦肉精”整治等为重点的专项行动和原奶第三方检测,畜产品安全水平全国领先。
三、坚持质量效益型产业目标,把富裕城乡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抓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就业。畜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实现1亿元牧业产值可吸纳转移3000个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每实现1亿元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可创造1500个就业机会。据测算,畜牧业每年可安置离土不离乡农村富余劳动力约250万人以上。二是抓提质增效,促农牧民增收。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畜牧业的效益和水平持续提高。目前,全省奶牛平均单产达到5.2吨,奶牛、蛋鸡和生猪良种率已接近100%。2012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牧业收入同比增长11%,双城、杜蒙、望奎等县(市)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比重已达到50%以上。三是抓产销对接,繁荣城乡市场。加大市场开发建设力度,强化产销衔接,利用市场拉力促发展。目前,全省活畜交易市场已达到384个,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107个;开展了网上电子交易、准期货交易和连锁经营,完善了畜产品物流体系,全省 80%的牛奶、60%的生猪和45%的禽蛋销往国内和国际市场,保障了畜产品的有效供给。
目前我省畜牧产业正行进在良性发展轨道,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还不够高,现代产业建设仍处爬坡阶段。今后我们将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把畜牧产业尽快建成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更好地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城乡富裕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