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松敕平原腹地的安达市,一直紧紧围绕中国奶牛之乡这一特产品牌建设,不断壮大以奶牛为主畜牧产业发展实力和水平,有效促进了市域经济和农民增收,并不断提高了安达这一县级城市的知名度。
2011年,安达市GDP实现256亿元,位居黑龙江省县级第三位,连续三年跻身黑龙江省“十强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1.56亿元,位居黑龙江省县级第二位。同时,安达还挺身进入“东北十七强”、“中国魅力城市200强”,是全国乳品质量安全区域化试点市。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具投资潜力,最具区域带动力、最具发展活力和科学发展4个“中小城市百强”。2012年1月,安达市被国家农业部定为第二批以奶牛为主的“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开放望远、鼎新图强、创业实干、超越争先”的安达精神,更得益于当地政府重视品牌建设、突出品牌建设的实际行动。
1997年8月安达市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全国唯一的“中国奶牛之乡”后,安达人不等不靠,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奶牛之乡”这一特产品牌对安达市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深远意义。十几年来,这个市坚持围绕提升奶牛产业这一主导产业来打造品牌、经营品牌和推介品牌,进而擦亮“中国奶牛之乡”品牌,极大地发挥了特产之乡品牌的作用,高效地发展现代奶业,快速地提升了安达城市的名气。在具体的品牌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提升上,该市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措施具体、效果突出。
当作主导产业来抓
安达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奶牛产业的发展和奶牛之乡品牌的建设。1998年以来,每一届班子,都结合一个时期的实际特点,对奶牛之乡建设提出统领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思路和对策。
2000年,安达市委、市政府积极改变奶牛传统粗放式经营,主动应对2000年全国乳业市场日渐萎靡,奶户养牛效益下滑等现象,提出发展规模养殖,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奶牛之乡的思路。 2003年8月中旬,从促进市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局出发,果断提出了“畜牧立市”发展战略,积极宣传、引导乳品企业和奶农正确应对困难,抢抓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发展奶牛业,增强中国奶牛之乡实力。市政府成立了乳业办公室,积极引导乳品企业更新思路,主动出击,抢占市场,带动奶源基地迅猛发展。同时,广大干部深入一线动员广大奶农适时调整奶牛群体质量,积极购进大量优质奶牛,为建立高标准奶牛生产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该市再次把加快奶源基地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提出了农牧结合的发展理念,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种植业为奶牛业提供饲料,奶牛业反哺种植业的一体化、生态化循环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007年全国第八届中国特产之乡文化节暨中国乳业高端论坛、中国奶牛之乡十年庆典在安达举行。同年,该市又提出了“提升食品产业,建强奶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对今后五年的奶牛基地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和保证措施。
2009年,由于安达市在建设中国奶牛之乡上做出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安达没有受“三聚氰胺”的影响,保持了奶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2011年,新一届市委、政府提出了产业立市、项目强市、生态建市、文明兴市的思路,为奶牛产业发展又指明了方向,增添了活力。
当作主要项目来扶
安达市把奶牛产业和特产之乡品牌建设作为全市头等大事和主要项目来对待,先后制定了若干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2003年8月制定了《安达市加强奶原基地建设优惠政策》,政策共20条,具体从鼓励机关干部养牛、鼓励乡镇抓养牛、鼓励规模养殖、支持奶牛小区建设、支持牧草饲料生产、支持奶站建设、支持农户养牛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政策实施后,全市先后发展规模养殖小区4处,建设规模养殖场58处,政府先后投入资金8505万元支持奶牛之乡建设,先后拿出1800多万元资金奖励乡镇,兑现择校政策28人次,年种植专用青贮玉米达到20万亩,先后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政策资金5840万元,使得这个市的奶源基地成为国际有名、全国典范、全省排头,进而提升奶牛之乡品牌实力和影响力。2004年,安达市制定出台了《安达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此以后市乡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作为奶牛防疫灭病劳务补贴,拿出28万元作为重大动物疫情预备金和防疫预备金。全市各乡镇都实现了奶牛防疫服务零收费,有效保证了奶牛业安全稳定发展。
安达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突出支持发展鲜奶加工这一重要环节,确保农民生产鲜奶及时被收购、及时被加工,及时销售出去,形成良性的循环。2003年,伊利集团看到中国奶牛之乡品牌的优势,于12月18日出巨资组建安达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率先抢占中国三大黄金奶源带之一松嫩平原并建设生产基地。为了支持该公司发展,安达把红星集团的液态奶生产线转让给了伊利公司,该公司于2004年1月3日正式投产,九年来,为了扶持该企业发展,政府先后减免税费2558.2万元。2005年,黑龙江贝因美公司也落户安达,为了支持该企业发展,安达在制定优惠税收政策的基础上,为其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综合开发区专门批一块地,用于发展其第二期和第三期加工项目建设。为了支持该企业奶源基地建设,2010年政府又无偿提供60万平的土地用于发展现代奶牛园区建设。该市还在环境优化上、贷款贴息上,技术改造上对区内的所有乳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扶持,使安达成为全国乳品加工企业最多、加工产品各类最全、示范作用最强的县级市,中国奶牛之乡品牌名气进一步提升。
2002年,为了协调产业链条关系,更好地发挥中国奶牛之乡品牌效能,安达成立乳业办,是全国最早成立这一机构的县市,相应地成立乳业协会,把乳品加工企业、收奶大户和奶牛养殖场户紧密地联系起来,共同发展,共同赢利。2007年,为了进一步协调企业、奶站和奶牛养殖场户的利益关系,保证中国奶牛之乡奶牛产业发展的科学性、有序性和协调性,安达率先建立了鲜奶价格协调机制,成立由17人参加的鲜有价格协调委员会,有效地平衡了企业、奶站和农户三都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保护基地发展的稳定性,使得安达经受住“三聚氰胺”影响和今年国际乳品市场危机。
当作重要窗口来宣
为了提高安达作为中国奶牛之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品牌作用,提高安达乳业的内涵。该市注重“中国奶牛之乡”品牌的宣传推广,首先是开辟了中国安达这一政府网站,首页就打出中国奶牛之乡的品牌,然后与新华网进行友情链接,借助新华网来提高中国奶牛之乡的点击率,让全世界的人更广泛更细致地了解安达、了解奶牛之乡、认知奶牛之乡品牌。其次通过新闻媒体来宣传中国奶牛之乡,2007年中央七套《致富经》栏目组深入安达生产一线,录制了《多产一吨奶的背后》专题片,将安达在奶牛之乡建设,特别是科学发展的经验在全国宣传。2012年,《中国特产报》又先后两次以头版头题和专刊全版宣传了中国奶牛之乡建设的硕果和经验。黑龙江省电视台、黑龙江省日报、绥化电视台、绥化日报报道安达奶牛之乡品牌发展建设的新闻更是举不胜举。第三重视城市和文化建设。这个市借助“中国奶牛之乡”这一无形资产,倾力打造“牛城”品牌,使奶业和奶业文化同步发展。该市在城市入口,修建的象征安达市自强不息精神的市标,深刻阐述了“中国奶牛之乡”文化内涵和安达市的灵魂。将市区主干道命名为牛街,其它街道也都以各种牛的名称命名,牛街两侧摆放了299个形态各异的大型花岗岩牛雕、铺设了6999块带有黑白花奶牛图案的花岗岩步道板。与邮电部联合开发了首日封名信片及贺卡,既打造了牛文化,又丰富了城市内涵,使中国奶牛之乡在全国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市内企业纷纷围绕“中国奶牛之乡”这一品牌优势,建立企业文化,开展企业形象的宣传、产品的宣传;政府围绕“奶牛之乡文化”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市民喜闻乐见的文体宣传活动,中国奶牛之乡这一称号已经成为了安达市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奶牛之乡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中国奶牛之乡的发展实力明显提升。
目前,全市拥有乳品加工企业7家,日处理鲜奶能力1300吨,生产六大类120多个品种,全市奶牛存栏发展到20万头,鲜奶总产56万吨。2011年,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产值实现46.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9.4%,农民牧业人均收入达到了565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5%,在全国率先实现“半壁江山”目标。乳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5亿元,税收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