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猪肉今年进口额将超过100万吨,从而打破2008年的历史最高纪录91万吨。”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如是说。
这将为今年洋猪肉的频频亮相再次划上一个闪亮的惊叹号。受国内猪肉价格不断攀高吸引,洋猪肉不远万里登陆中国。
但大举进入中国的洋猪肉,能否解决中国猪肉市场长期供需矛盾之忧?
洋猪肉量价齐涨
中国是肉类消费大国,尤以猪肉最受欢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7925万吨,其中猪肉5070万吨,占比达64%。
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居高不下的价格,成为洋猪肉抢滩中国市场的原动力。
农业部畜牧司副司长杨振海指出,今年以来国内肉价涨幅明显,创三年新高,成为刺激肉类进口的重要因素。虽然11月份肉价已经开始出现回落趋势,但受成本支撑,这种高位态势还会保持一段时间。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9月份,我国进口猪肉87万吨,总额达12.4亿美元,数量、金额同比增幅分别为45%、101%,量、价增幅显著,尤其是价格翻了一倍。进口三大主要来源国为美国、丹麦、加拿大。
另据上海海关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当月进口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进口平均价格进一步上涨至每吨2171美元,为2008年8月以来首次突破每吨2000美元。
据了解,已有不少国家纷纷看准大好形势奔赴中国寻觅商机。近期,墨西哥、芬兰等国派团访华,意图与中国签署猪肉出口协议。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养殖成本的上升和风险加剧,国内部分散户开始选择退出,而规模化养殖未能及时补上。从中长期来看,国内猪肉供给将保持紧平衡状态。未来大量进口“洋猪肉”或将成为常态。
不过洋猪肉进口结构尚有不合理之处。
上海大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进口部高级副经理吴云刚透露,实际上,进口猪肉指代的是鲜冻肉及其副产品(即猪杂,包括头、尾和内脏等),而后者占比达90%,鲜冻肉的比例仅为10%左右。“因外国人不喜食猪内脏,所以大量出口,在中国市场价格优势明显。而鲜冻肉价格较高,加上12%的进口关税,不如副产品有优势,所以进口占比小。”可见,进入中国的洋猪肉并非想象的那般“质优价廉”兼得,其结构比例也需要进一步调整。
短期平抑国内肉价
洋猪肉登陆对国内市场究竟是救急还是冲击,在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马闯看来,猪肉近期价格已经出现了“大头朝下”的局面。
据商务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11月7日至13日猪肉价格下降1.9%,自9月中旬以来累计下降8.2%。
马闯分析其原因时指出,猪肉价格小幅下调,主要是由于短期内进口猪肉增加了供给,另一方面则是前期猪肉价高抑制了消费需求,消费者尽量少买或者转向购买更便宜的鸡肉。此外11月下旬猪肉补栏量增加了6.8%。上述因素共同导致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出于对国内市场的关切,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乔玉锋直言“对进口猪肉非常反对”。
他的反对理由如下:一是国内猪肉供给充足,不需要进口,进口只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打压好不容易升上来的价格,将引发整个猪肉价格市场动荡;二是进口猪肉含有“新型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令检测机构防不胜防;三是进口贸易公司不能只顾公司利益,而忽视国家长远利益。
在他看来,为了短期平抑肉价而大举进口洋猪肉是一种短视行为。“在肉类消费者面前讨巧,却伤了养猪农民的心,"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样完全没有必要。”
马闯也表示,曾经大力呼吁“猪肉价格软着陆”,因其直线上涨或下跌对尚不成熟的市场都是毁灭性打击。尤其是下跌时,缺乏价格支撑的猪肉厂家将功亏一篑。他认为,政府应该稳住大局,不要急于大量进口、抛售冻储肉而造成价格急跌。
与乔玉锋的观点相对的其他观点认为,进口猪肉将给予消费者更多选择,并通过行业竞争促进国内肉类行业的发展,对洋猪肉大可不必惊呼“狼来了”。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郭会勇就认为,进口猪肉的增长难从根本上改变国内供需矛盾,全球猪肉贸易量为600多万吨,而中国的消费量为5000多万吨,进口猪肉对于弥补国内的供需缺口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国内生猪养殖的“七寸”
即便猪肉进口放缓,国内生猪养殖自身的发展并未让人安心。洋猪肉的大波来袭的确为行业再次反思国内肉类产业敲响了警钟。
反观国内生猪供给现状,仍停留在“小散乱”的低水平阶段,难以弥补长期
供需缺口。
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说,解决中国猪肉供给矛盾的“七寸”在于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以散养为主,散养户占比达七成。而且与往年的“见好则上”情况不同,即使在猪肉价格高企的情况下,散养户也大多保持了观望态度,因投入成本增加,饲料、仔猪、人工样样涨价,疫病风险也因此加大。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农民进城打工日益增多,吃肉的人多,养猪的人少,所以未来中国猪肉只能寄希望于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水平刻不容缓。”高观说。
但他亦指出,标准化养殖瓶颈有三:一是占地多,二是资金紧张,三是污染严重。
他建议“农牧结合”,即把猪粪和种植业结合起来,既能防止污染,又能改良土壤,增加农作物产量,形成良性循环。
而提及资金链方面的缺口,他认为国家需要加大投入,并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来带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