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几个月一路暴涨相比,近期许多地区的猪肉价格呈现明显回落态势。商务部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10月31日至11月6日一周内,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中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8%,自9月中旬以来累计下降6.4%,其中银川、南京和兰州猪肉价格比前一周分别下降6.9%、6%和4.6%。而价格止涨回落主要原因是,生猪进入集中出栏的高峰期,猪肉供应量充足。
二季度以来,猪肉价格节节攀升让许多地区的养殖户收获颇丰。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东回乡的养殖户陈兵告诉记者,生猪今年最好的价格达到每公斤21元,今年他已经出栏400多头。“只要养殖正常一头生猪至少能赚600元,虽然仔猪价格猛涨,但是仍然有很大的赚头。”
但是,让陈兵颇为担心的是,猪价在暴涨之后会否就是暴跌。“现在的仔猪卖到每斤20元,已经很高了。”但是村里仍有很多农户改行养猪,甚至出现了抢购仔猪的现象。根据他的经验,生猪出栏只需6个月,一般暴涨行情维持3个月就会出现回落。“按照现在的成本价,如果跌到每公斤15元几乎就没有利润了。去年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最初每公斤12元都不卖,到最后每公斤8元都卖了。”
随着不少地区猪肉价格开始回落,未来会否又是一个过山车般的价格周期?业界人士分析,猪价回落表明一系列增加供应的措施发挥成效,比如许多城市发放了能繁母猪、标准化养殖补贴,引导养殖户积极补栏。经过半年的育肥生长,生猪出栏将进入一个高峰期,相应地价格将会出现回落趋势。同时也有另外一种担忧,临近年底,猪肉消费量还将大幅上升,尽管供应量有一定保证,但是由于饲料价格、人工成本上升,防疫标准提高,养殖成本仍处于上升趋势。因此,猪肉价格高位运行将会持续到春节前后,而其间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短期性的价格波动。
我国的生猪产业曾在2007年进入一个价格暴涨的周期,随后猪价大幅回落,今年许多地区的猪肉和生猪价格曾一度接近历史高值。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调控措施,才能平抑猪肉价格暴涨暴跌的周期,走出“贵则伤民、贱则伤农”的怪圈?业界普遍认为,稳定生猪产量,防止出现阶段性供需缺口,是促进生猪产业稳定发展、平抑价格波动的首要措施,其根本途径在于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近年来,各地生猪规模化养殖推进迅速。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4%,今年中央又把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恢复至25亿元。在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时,生猪养殖主产区既应加强规模养殖场户基础设施改造,培育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也应大力发展种养殖大户。
在生猪产业化养殖中还要保护好农民利益。尽管今年的暴涨行情吸引了散养户重新补栏,但高峰时候补栏具有很大的风险,须防止猪价大涨之后大跌,从而挫伤养殖户的积极性。而每次猪价的周期性波动中,受伤最深的总是抗风险能力最弱的散户养殖户。目前河南等地由于猪源集中出栏,已经有养殖户跟风抛售,这一现象需引起警惕。
另外,就生猪养殖而言,农户最缺乏的就是准确及时的供需信息。据了解,养猪最基本的饲料是玉米,猪价既受玉米价格的影响较大,极易出现季节性波动,又因流感、口蹄疫等疫情频发,有着自己的波动周期。相对于加工企业和中间商,养殖户消息渠道匮乏,“惜售”和“跟风养殖”是最容易出现的现象。解决这一弊病的良方在于,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把专业合作社打造成集营销、生产管理、市场信息发布于一身的平台,以解决小农业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同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订单产业,利用龙头企业的信息优势提前锁定价格。
事实上,猪肉价格的大幅涨落反映的是许多农产品产业链中共有的一个弊端。比如,去年曾经以“姜你军”引发农产品涨价潮的生姜,今年价格的暴跌让山东省安丘市等地的姜农损失惨重,内蒙古的土豆、山东枣庄的白菜进入收获季节,均出现了一定程度滞销。要防止此类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还需发展农超对接、产地直供等供应方式,减少中间链条,同时还要完善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