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国内要闻
国内要闻

我国人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

发布时间:2018-10-15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牛、羊、猪、鹿、犬等哺乳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须通报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目前世界 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布病流行,每年报告新发人间病例约 50 万例,每年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约 30 亿美元。迄今为止,我国已有 30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布病流行,现有患者30 万 ~50 万人。近年来,随着我国家畜饲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的加速,布病流行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严重阻碍畜牧业发展,而且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虽然国家相继出台文件,不断加强布病的监测净化,但受疫源分布广泛、防治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基层防疫体系薄弱等因素影响,人畜间布病疫情仍较严重。为分析近年来我国布病的流行趋势,检验我国布病的防控效果,便于及时调整布病防控政策,作者对 2012—2017 年我国《兽医公报》公布的畜间布病疫情数据和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人间布病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布病流行状况

  1.1 畜间

  根据《兽医公报》数据统计,2006—2009 年,我国每年的家畜布病发病数为 2 000~5 000 例,呈上升趋势;2011 年,发病数暴增至 125 030 例,达到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地区,为 117 623 例,占 94%);2012 年,发病数降至 81 906 例,此后逐年下降。目前,病例数量维持在每年 40 000例左右。畜间布病发病省份数从 2006 年的 18个增加至 2016 年的 23 个(表 1)。

  1.2 人间

  据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公布的布病数据,2006 年全国人间布病发病数为 19 013 例,发病率为 1.454/100 000;2014 年发病数为 57 222 例,发病率为 4.223/100 000,达到历史高峰;2017 年发病数下降至 38 554 例,发病率为 2.79/100 000。全国人间病例报告省份和区县数量由 2006 年的 23 个省、597 个区县(17%),增加至 2013 年 31 个省份、1 723 个区县(60%)。在 37 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顺位中,布病由 2006 年的 18 位升至 2013 年的第6 位(表 1)。

  表1 人畜间布病发病情况统计

 

  2 流行特征分析

  2.1 时间分布

  2.1.1 年度 2006—2017年,我国人畜间布病流行趋势整体基本吻合,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在具体时间上并不完全一致,如畜间的病例高峰出现在 2011 年,而人间高峰出现在 2014 年(图 1)。

  
 

  

 

  图1 2006—2017年全国人畜间布病年发病数变化趋势 

    2.1.2 月份 2006—2017年,我国人间、畜间布病每月均有发生,且发病月份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3—8 月,其中 5—6 月为发病高峰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图 2)。

  

 

  图2 2006—2017 年人间、畜间布病月平均发病情况

         2.2 空间分布 

  2.2.1 畜间 2006—2017年,全国累计共报告布病 412740 例,其中北方病例数占 93.7%(386 734例)。2006年畜间布病主要集中在辽宁、山西两省,2010年扩散至内蒙古、宁夏等西北、华北地区,2013年蔓延至东北、华东等地区,2016年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均有布病发生,布病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其中2010 年以来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成为畜间布病的主要疫区。

  2.2.2 人间 2006—2016年全国共累计报告人间布病 418591 例,其中北方病例占 99.3%(415 986例)。2006 年人间布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山西、新疆、黑龙江等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全国有 8 个省份未有人间病例报告;2010年全国仅有西藏、江西、重庆、上海未有人间病例报告;2013—2016 年全国有 31 个省份有人间布病病例报告,且发病率明显上升,有14 个省份发病率大于1/100 000,高发病率省份依然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2.3 群间分布

  2.3.1 感染动物 2006—2017年《兽医公报》中的布病数据统计显示(表 2),发病动物主要为绵羊和牛,特别是绵羊发病数自 2010 年后大幅增加,于 2012 年达到高峰,为 81 906 只,且全年报告病例均为绵羊;山羊除 2006 年报告发病外,无病例报告;猪仅有零星报告,2006年以来共计发病67头。

  表2 2006—2017 年我国不同家畜布病发病数统计         单位:头 / 只

  2.3.2 人员年龄、性别与职业 2005—2014年全国共报告人间布病病例 33 5305 例,其中男性 24 9420 例, 占 74.4%,女性 8 5785 例, 占25.6%,男女性别比为 2.9:1。发病病例的年龄和职业分布显示:25~64 岁人群占 84.7%(283 904例)、农民占 76.2%(255 384 例)、 牧民占11.4%(38 300 例)。具体分布见图 3、图 4。

  


 

  图3 2005年—2014年全国人间布病病例年龄分布情况                                   图4 2005年—2014年全国人间布病病例职业分布情况

  3 讨论

  进入 20 世纪以来,我国人畜间布病发病数显著增长,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及动物及其产品的频繁流动的形势下,相关部门和人员忽视了布病防控。人间布病疫情形势与畜间疫情密切相关,并在发展趋势上呈正相关。宁华杰等对湖南省长沙市 2010—2016 年布病流行形势进行分析,发现人间布病发病情况与家畜布病感染趋势基本一致。廖伟斌等对 2006—2012 年人间及畜间布病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也发现人间和畜间布病疫情存在正相关。这也与美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国家的布病防控实践相一致。本文的数据分析显示,虽然人畜间布病发病趋势整体吻合,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但在发病增长率及个别年度发病情况上存在差异,如畜间发病高峰在 2011 年,而人间为 2014 年,人间发病增长平稳,而畜间布病出现突然暴增(2011 年),随后又大幅下降,缺乏规律性。这可能是因为人间和畜间布病监测覆盖面、检测准确性和疫情上报程序方面存在差异,相对而言人间布病各级监测机构完善,检测更加准确,上报程序更加规范和严谨,而动物布病监测时效性、真实性及覆盖面相对较低。

  尽管存在差异,但是人畜间布病疫情的时间空间、群间三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羊群产羔一般发生于 2—4 月份,因此产羔季节人接触布病病畜的机会增加,容易造成感染发病 。彭月华对2011—2015 年吉林省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布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 3 月份发病率开始升高,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 3—8 月份,其余月份发病较为平缓。这也与邹明远等 、杨卫红等 的报道一致。因此开展布病免疫时,要避开炎热天气、高温季节和怀孕、分娩高峰期,最好选择在 9—11 月份进行。

  在空间分布上,人畜间发病区域主要集中布在我国北方省份。我国北方分布着的几个大牧区,是牛羊养殖的集中区,因而发病动物主要为绵羊和牛。廖伟斌等 [4] 分析了 2006—2012 年我国大陆地区各省市人和牲畜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布病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省份,低聚集区集中在我国南方。但 2006 年后,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愈加频繁,布病从牧区逐步向周边的半农半牧区和农区扩散,呈现向南方传播和扩散的趋势 。近年来人畜间布病疫情空间分布也显示,我国布病发病区域由北部、西北、东北地区逐渐向中部、南部蔓延。因此,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管理规定,加强牛羊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调运监管,降低布病的空间传播风险。

  群间分布显示,人间布病病例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接触史明确,感染人群以中老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的布病感染主要取决于与病原接触概率的高低,凡是与发病牛羊、污染的畜产品接触频繁的人员,如农牧民、毛皮加工人员、饲养员、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其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从业人员。中老年男性是牛羊养殖的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频繁,同时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而感染率比其他人群高。 蒋华柏等分析了贵州省 2009—2015 年人间布病流行特征,结果显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病例年龄主要为 30~59 岁,以农牧民为主。陈宝宝等分析了陕西省 2005—2015 年疫情分布特征,发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30~60 岁,男女性别比为 3.58:1,农民、牧民占总发病数的 90.26% 。这也与杨玉芳、宋广德等的研究结论一致。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虽然布病发病以职业人群为主,但有逐渐向非职业人群扩散的趋势,且低年龄人群发病逐渐增多。非职业人群感染布病的风险因素可能与牲畜流动和饮食结构改变有关,大多因饮用生鲜奶或食用不熟羊肉而感染。国外一些研究也证明,食用生牛奶及其制品等食源性感染途径也是感染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分析发现,感染布病的动物以绵羊为主,牛次之,且流行的优势布病菌种是羊种菌。刘振荣等对唐山市 2011—2015 年报告的 1 840 例人布病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羊感染占 83.2%(1 531例),牛感染仅占 5.9%(109 例)。家畜中以羊布病最多发,主要原因在于羊与羊接触和羊只交易流动更加频繁,另外羊种菌毒力和传染性也最强。 

  4 结论

  根据《兽医公报》及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报告的布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人畜布病流行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发病数仍然居高不下,且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牛羊及其产品跨区域、跨省际的频繁调运的不断增加,布病疫情由牧区逐步向周边以及半农半牧区、农区扩散;流行特征主要表现为每年3—8 月份多发,以北方省份居多,人群感染具有职业性,且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但随着接触带菌牛羊、饮用生鲜奶或食用不熟羊肉等机会的增多,非职业人群及低年龄人群发病率也开始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人畜间布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2016年农业和卫生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 年)》,为布病防控确立了目标,制定了防治原则和策略,指引了方向。布病流行地区陆续将布病纳入强制免疫范围,通过开展牛羊布病免疫和净化,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流通监管,布病疫情将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和净化。

      (来源:阳光畜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