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以来,国内猪价持续上涨。新牧网猪价指数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猪价从7月28日的6.82元/斤涨至8月2日的7.01元/斤,短短5天涨幅近0.2元,近3个月首次突破7元。而8月2日,全国已有9个省份生猪均价突破了7元,其中福建均价最高,为7.27元,广西(6.99元)等省份也有冲破7元的势头。可以说,8月份猪价取得了开门红。
国内猪价自6月份短暂回升以后,7月份终于企稳,而目前又有上涨的势头。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目前国内生猪价格在震荡调整之后,可能会开启新一轮上涨。
供需博弈造成猪价稳中微调
在供应端,目前标准优质猪源供应量相对偏少。卓创资讯猪价分析师姬光欣在接受《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处在消费淡季,屠企偏好标准猪。但目前在生猪供应没有太大减少的情况下,标准猪源却相对较少,因此屠企存在压价心理,但他们也需要担心如果先压价可能会收不到猪,影响生产。
但是按照目前养猪盈亏来算,养殖户可能也不会轻易选择压栏。7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7月份第4周价格监测情况周报,全国猪粮比价为7.71,比上周下降0.52%;全国猪料比价为5.90,比上周略降0.34%。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生猪养殖头均亏损为26.18元。也就是说,压栏也会造成两败俱伤。因此养殖端如果想把价格抬上去,屠企不收他的猪,也会影响养殖端的生产销售。
因此,双方处于相互制衡阶段,谁也不敢先动,价格保持相对平稳。
天气或率先打破供需平衡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时间的消费淡季很大程度上是高温天气造成的。相信人们仍对7月份的持续高温印象深刻,7月份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据悉,南昌出现高温橙色预警“六连发”;江苏高温黄色预警连挂17天;深圳最高一天30人中暑。在持续高温天气下,人们对猪肉的消费需求降低。
但是,这种持续高温在近期有望终结。从近处来看,“纳沙”和“海棠”双台风给各地降了温。中国天气网显示,我国东部多省份均将出现降雨,2日广州气温比1日下降近10℃。而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显示,未来一个月将有较多降雨天气。多个台风“蠢蠢欲动”。而8月7日为立秋节气,进入秋季,部分地区气温将会开始回落。
一方面,降雨带来的降温或利好猪肉消费;另一方面,降雨天气给运输带来一定的不便,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局部供应,从而打破目前的供需。
开学和节假日带动消费旺季,国庆或带来年内价格高点
8月底面临学校开学,消费面上会有相对提升。姬光欣表示,乐观来讲8月份猪价可能有1-2毛钱的上涨。
此外,随着国庆、以及中秋、重阳等我国传统节日陆续到来,国内猪肉消费需求将持续拉升。农业部网站消息,从历史数据看,3季度是消费旺季,猪肉消费需求将伴随开学季、中秋国庆等节日到来逐月回暖,生猪市场供需正在发生边际改善,中秋国庆前后是年内的价格高点,三季度猪价或有继续上涨的空间。预计17全年生猪均价仍可维持15.5元/公斤左右的相对高位。
进口肉减少,利好国内猪价
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6月进口猪肉数量达9.01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达10.41万吨,同比下跌53.61%;较5月下跌2.96万吨,环比下滑24.72%。截止6月,2017年上半年进口肉累计达到66.24万吨,进口数量仍比较高,但是较去年同期减少近10万吨。
业内对进口肉从来就不乏关注,每每一出现进口肉相关的报道,网上总会出现类似国内猪农前景堪忧的声音。而进口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猪价,毕竟进口肉增加意味着猪肉供应增加,只是影响程度大小的问题罢了。而此次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进口肉数量减少,无疑给养殖户打了一剂“强心针”,单从进口肉来讲,数量减少将是国内猪价的利好因素。
产能逐渐恢复,养户应适时出栏
虽然农业部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生猪产能总体呈下降走势,但业内却普遍认为产能其实是在逐渐恢复。此外,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存栏40350万头,同比增长0.4%;生猪出栏32183万头,同比增长0.7%,猪肉产量2493万吨,同比增长0.8%。
对此,分析师姬光欣表示,目前自繁自养猪场盈利相对较好,购买中猪二次育肥风险较大。其认为现在不适合压栏,更应该适时出栏,提高生猪的瘦肉率。过年那段时间可以适当压栏,但也不宜过头,切勿抱有等到猪价顶峰时再出栏的心理。
(猪场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