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7日,全国畜牧总站在北京召开了畜禽养殖粪便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模式研讨会。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石有龙、体系建设与推广处副处长杨军香以及全国部分省区市畜牧技术推广部门领导、从事畜禽养殖粪便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畜禽粪便处理利用企业代表等100多人参加了会议。杨军香主持了会议。
石有龙在讲话中指出了养殖污染治理的四个必要性。第一,做好畜禽粪便处理与综合利用,是国家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中央目前主抓畜牧业污染防治和持续性发展问题,环评达标已成为养殖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养殖企业要想立足和发展,就必须把畜禽粪便处理好。第二,目前全国每年畜禽产生粪便达到38亿吨,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养殖污染防治形势非常严峻,现实情况需要我们做好养殖粪便处理工作。第三,畜禽粪便本身是一种优良资源,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不仅有利于养殖业发展,还能推进种植业健康发展,并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第四,养殖污染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环保问题已经成为提升畜牧产业层次、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有利于推进畜牧业自身整体素质提高。
石有龙强调,要解决养殖污染问题,一方面,畜牧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要进行整体谋划,给出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的具体办法,在全行业示范推广一批便捷、可行、效果好的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技术模式。另一方面,要提升养殖企业、场户进行畜禽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意识,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
杨军香介绍,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从现状趋势、环境评价、环境匹配、资源利用、养殖减排、饲料减排等六个方面展开研讨。目前农业污染COD排放占污染总量44%,其中养殖污染COD排放占农业污染的96%,养殖粪便的综合利用率不到60%,畜禽污染治理刻不容缓。2015年4月,农业部出台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攻坚战的指导意见》,2016年4月农业部启动了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印发了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方案及考核办法。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主要以生猪、奶牛、肉牛、肉羊主产县为重点,从今年开始,每年创建40个县,5年累计创建200个县。农业部还相继出台了《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和《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工作方案》,通过整县推进和区域集中治理,整理汇总可复制、可推广的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模式,推进畜禽污染治理。力争到2018年年底,畜禽规模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畜禽养殖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一、现状趋势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主任金书秦阐述了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和治理政策。他介绍,目前我国化肥用量达到6000万吨,农药用量180万吨,农业面源污染占比非常大。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部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一控”,即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两减”,主要是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减下来;“三基本”,就是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的基本资源化利用。
二、环境评价
原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环保部环评专家组组长夏青阐述了畜禽养殖项目环评要点。他指出,畜禽养殖并非一般污染源,畜禽养殖项目环境评价也要站在绿色发展的高度,兼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需要。畜禽养殖项目非单一目标建设项目,废水、臭味、粪尿为污染源,属污染治理项目;各类废弃物有变废为宝的价值,属资源利用项目;农牧结合,优化生态布局,属生态保护项目;优化养殖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属绿色发展项目。因此,畜禽养殖项目环评必须基于上述四个特点,站在绿色发展的高度,兼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需求,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合理性论证,提出污染防治对策。畜禽养殖项目环评要以“三线一单”为纲,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守环境质量底线、确保资源利用上线,开列负面清单。
三、环境匹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志平表示,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中氮磷约占全国农田需求量1/3,但因我国畜禽粪便农田利用面临种养脱节,养殖与农田不配套;处理方式不能因地制宜,只为环评而不为解决问题;贮存设施液体容量不足,造成溢流,固体任意堆放;处理设施与饲养规模不配套;部分养殖场粪污利用设施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畜禽粪便处理利用与环境匹配,畜禽粪便利用应以土为本,保证安全、高效利用。他分析了我国畜禽粪便养分供给与耕地荷载情况,强调应核算耕地牧草地氮磷负荷能力,分析耕地养分负荷与耕地养分需求。粪便还田前需进行养分检测,并对区域内作物的养分需求进行核算,平衡粪肥养分供给量和作物粪肥养分需求量,根据超载或者不足情况决定粪肥施用量。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于家伊介绍了以土为本的区域化畜禽粪便高效资源化服务模式的构建成果。她认为,有机质在土壤质量中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合理施用有机质肥料,提升土壤有机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快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育土壤的一个好办法是功能性堆肥,生物强化腐殖化堆肥能够促进重金属络合、转化;提升土壤中有机质、氮养分、腐植酸的含量。
四、资源利用
1.堆肥利用。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季表示,我国畜禽粪便高效处理率仅为30.1%。粪便利用合理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提倡有机废弃物还田利用,有利于保持养分平衡和维护生态平衡。当前有机废弃物产生量大、处理水平低、利用率低,在农村劳动力短缺、养殖规模化的背景下,有机废弃物处理应向专业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处理主要方式有沼气、堆肥、人工湿地和生态综合利用等,应加快有机肥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有机肥生产、使用科研及推广工作。
国家化肥质检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土地肥料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旭介绍,我国化肥用量达到6000万吨,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2倍。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废弃的有机养分总量高达8亿~10亿吨,是化学肥料养分的1.3倍,但还田率仅为50%。她还介绍了畜禽粪便资源优化利用行动方案的具体内容,以及为实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所采取的措施,包括:优化养殖管理、实现残留消减;提出粪污废水、沼液还田规范解决方案;推进有机肥产业升级和堆肥标准化生产等。
2.粪水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裴元生分享了养殖废水处理的思路和利用技术,他认为,养殖废水中的氮、磷进入水环境就是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但对于种植业来说,氮、磷是肥料,是农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源,应通过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粪水
还田。在粪水处理技术上,他谈到,养殖场应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建设,通过干湿分离,降低后续处理的负荷。对于集约型规模化养殖企业,可建立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设施,集中处理。因地制宜采用廉价材料和合适技术工艺,提高泥水分离效率,减轻后续处理的压力,降低运行和管理费用,从而改善处理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董仁杰交流了高浓有机污水的厌氧消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他表示,未经处理的沼液对农作物可能存在毒害作用,沼气工程的沼液、沼渣等产物若缺乏后处理,沼气工程就不是环保工程。养殖粪便经处理后用于还田的物质,无论是粪水、粪便,还是堆肥、沼液,利用时必须对其中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测定,避免污染食物链。
五、养殖减排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小红介绍了畜禽养殖环节减排技术。他表示,畜禽粪便是宝贵资源,用之为宝,弃之为害。养殖减排应从源头抓起,对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可通过干清粪方式和节水工艺实现源头减量;通过无害化处理实现过程控制;通过农牧结合、提高有机肥使用积极性实现畜禽粪便循环利用。他还认为,碳排放不应全部由养殖环节负担,需要由销售、加工环节和消费者共同分担。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林海介绍了适用于环境敏感区域和养殖集中区域的养殖粪便集中处理模式,分析了集中处理模式的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等组织模式。他表示,固体和液体粪便的收集体系是集中处理方式的核心,处理后可用于电能,沼气、生物天然气,热能,固体有机肥及其衍生产品,以及沼液、浓缩液等液体有机肥等。
六、饲料减排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刘国华分享了基于环保饲料的养殖污染减排技术。他表示,饲料30%排出体外,其中富含的氮磷钾属于条件性污染。饲料作为养殖业主要“物质输入”,是环境减排的关键。他还介绍了各种减排饲料配方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曙明介绍了畜禽粪便中重金属、抗生素等有害物质分析技术。他对畜禽粪便中主要有害物质及不同识别分析技术进行了介绍。
除了专家报告环节外,研讨会还安排了专家论坛和企业论坛。在专家论坛上,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处长李景明、农业部沼气研究所研究员邓良伟、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研究员张克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魏源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钟瑾、北京低碳农业协会秘书长吴建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金惠、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徐阳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巨晓棠、湖南省津市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徐国斌等对养殖污染治理政策提出各自的建议。
在企业论坛上,北京市盛大荣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凯军、北京国科诚泰农牧设备有限公司经理吴清艳、广西玉林市容县奇昌种猪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忠洪、四川省地宸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胡安学、江苏苏港和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建安、绿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协理林夏茵、上海金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楚芸、河南瑞有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芳星等围绕畜禽粪便处理利用技术要点与大家进行了精彩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