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日前制定出台了“互联网+现代牧业”行动计划。该计划以互联网思维谋篇布局,以创新带动创业;通过夯实信息化基础为产业融合创造条件;通过“互联网+牧场+营销+服务+金融+监管”,实现产业升级、产品安全、产销顺畅。
互联网已成为当代人生产生活的“标配”,有专家认为,畜牧业的未来离不开“互联网+”。不过,“互联网+”绝不仅仅是一门对照说明书操作的“技术活”,它还需要“思维+”。
笔者以为,“互联网+畜牧”要有三个思维“被加数”。
首先是“+风险忧患”思维。养殖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除来自动物疫病层面的量产风险,也有市场竞争中供求失衡的风险。无论企业(包括养殖户)还是政府,都必须将忧患意识高悬心上,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及时共享市场波动、疫病传播等风险预测信息资源,及时预警和应对突发状况。
其次是“+敬畏市场”思维。不论“互联网+牧场+营销+服务+金融”,还是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遵循畜牧生产规律和市场法则,才能兼顾企业、政府以及消费者的利益。任何冒险式的生产叠加、资本扎堆和政策突进(如单向的奖励扶持和补贴),都有可能导致“踩空”产量节点、供需节点和生活保障节点,陷入“越关注越亏损、越调控越失控”的悖论和怪圈。
最后是“+透明法治”思维。市场逐利是必然的,执法监管也是必须的。打着“互联网+”旗号的生产者绝不能只享受经济权益、不履行法律义务。毫无疑问,畜牧执法作为食品、生态安全的“前站”,要积极主动作为,借助“互联网+”的便利,兑现“透明法治”思维,在互联互通下实现全程监管,在诚信榜上晒出市场选手的“法治成绩单”,倒逼和引导畜牧生产者依法健康发展。
总之,“互联网+”并非万能,思维理念的“被加数”才是积极变量。畜牧业现代化须是以人的思维现代化为入口,也只有政府、企业、市场等各方主体思维精准对接并达成共识,才能妙用技术的现代化实现生产效益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