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国内要闻
国内要闻

政府调控细化 “两只手”协力熨平猪周期

发布时间:2015-11-18

   

  在市场调节机制和经济增速放缓、养猪业门槛提高、环保成本加大的共同作用下,国内生猪产能下调和产能恢复速度都将会放缓

  新预案调低了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更强调了市场调节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减少支持政策。事实上,合理、及时的政策将有助于生猪生产稳定和猪价稳定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新版《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农业部猪肉市场分析预警首席分析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表示,新预案实施后,猪周期可能会被拉长。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新预案将影响养殖户的心理预期。新版将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从2012年版预案的6∶1,调低至5.5∶1至5.8∶1的区间。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猪粮比价低于5.5:1的盈亏平衡点下限,自2009年至今只出现过4次,分别是2010年连续19周、2013年连续9周、2014年连续21周、2015年连续12周,累计持续时间只有61周,低于旧版6:1盈亏平衡点也只有145周。按照新版预案,托市收储调控政策的启动自然会较2012年版预案要晚。另外,究竟低于5.5∶1多长时间应该启动托市收储,新版预案没有明确规定,未来养猪户的生产活动将更加理性、谨慎。

  “新预案透露出一个信息:减少政策干预,更多依靠市场调节。”朱增勇表示,2007年猪价快速上涨,造成了大量养殖户的盲目进入,生猪产能快速扩张。到2012年猪肉产量大幅增长5.4%,导致猪价连续3年低迷,2014年4月更是创下最近几年的新低。同时,在市场调节机制和经济增速放缓、养猪业门槛提高、环保成本加大的共同作用下,国内生猪产能下调和产能恢复速度都将会放缓,猪周期将会被拉长,同时价格的波动幅度也会减缓。
 

  生猪生产问题是否应该完全交给市场去解决呢?朱增勇表示,新预案更强调了市场调节,但让市场调控并不意味着要减少支持政策,合理、及时的政策将有助于生猪生产稳定和猪价稳定。纵观发达国家,其生猪市场并非完全由市场来调控。例如:美国农业部向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贷款补贴、猪肉收储和食品营养计划,日本则从生产稳定基金制度、保险、进口基准价、猪肉收储等方面为养殖户提供支持。在发达国家生猪行业,短期的市场刺激政策和长期的生产稳定政策都被综合运用。

  朱增勇认为,有放有收才能真正起到良好的调控效果。能繁母猪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补贴、生猪出栏大县补贴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应该保持政策连续性,同时应建立贴息贷款、生猪价格保险等风险保障机制。

  最近几年,猪价大幅下跌与猪肉进口大幅增长几乎同时发生。

  例如2014年4月份,国内猪价处于这一轮下跌周期的低点,猪肉进口量却环比增长16.1%,同比增长32.2%,为2014年最高单月进口量。猪价低迷时进口反而大增,是因为猪肉进口一般通过预先下订单的方式运作。这也能解释为何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减少进口后,国内猪价短期内仍难以企稳。如果能科学预判市场供需形势和价格走势,预先采取进口管控措施,就能防止猪价的非理性杀跌。从这个角度讲,政府调控手段仍有待进一步细化。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