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国内要闻
国内要闻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发布时间:2013-06-24

 

        近年来,农业部门始终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重要工作目标,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全面强化体系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治理整治、农业标准化、检验监测、评估预警及应急处置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2012年,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7.9%、99.7%和96.9%,保持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可以说,我国农产总体上质量安全,消费有保障。

  一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与之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农业部配套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及强制性技术规范,发布了50种农药、47种兽药以及多种饲料添加剂的禁限令。

  二是体系队伍建设明显加强。2008年,农业部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各地也大力推动监管机构建设,依法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职能。目前全国所有的省级农业厅局、63%的地市、48%的区县、94%的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同时,大力强化检验检测、“三品一标”、风险评估、科学研究体系建设,积极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支撑和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近年来,农业部门连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高毒农药、“瘦肉精”、水产品违禁物质等一些区域性、行业性的突出问题。禁用了33种高毒高风险农药,限制了17种农药在蔬菜水果上的使用,推行了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开展了“瘦肉精”专项整治,狠抓“瘦肉精”制售源头,实施全链条监管,建立了9部门协调机制、涉案线索移送和案件督办工作机制,实施了清查收缴行动,破获案件120余起,端掉非法生产“瘦肉精”黑窝点28个,基本摧毁了地下生产销售网络,判决了98名违法犯罪分子,取得突出成效。2001年至今,牵头开展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强化大要案查处,严惩违法犯罪分子,有效维护农民利益。2001-2012年全国立案查处假劣农资案件52.4万件,查获各类假劣农资435.4万吨,捣毁制假窝点22394个,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48亿元。

  四是标准化进程快速推进。农业部门始终把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要工作予以推动。标准制修订工作得到全面加强,标准范围拓展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截止目前,共制定发布农业国家、行业标准7656项,农兽药残留限量达2800多个,检测方法900多项。标准推广示范力度加大,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591个,规划建设“三园两场”(标准果茶菜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288个。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实施标准化生产的“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产地面积近9.5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9%,绿色食品原料标准生产基地573个,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安全优质农产品总量规模稳步增长,质量安全稳定可靠,品牌影响不断增强,深受广大消费者认可。截至目前,产品达9万余个,产品总量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40%以上。

  五是检验监测不断深化。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投资建设了国家(部)、省、市、县四级农业质检机构2273家,一个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地市级质检中心为支撑、县级质检站为基础、乡镇监测点为延伸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已基本形成。农业系统质检人员达到2.72万人,通过连续开展质检机构负责人培训、基层检测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各级质检机构的技术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01年以来,逐步建立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行业普查和监督抽查制度,启动实施了农药、兽药、饲料、水产品药残监控等监控计划,监测范围覆盖全国主要城市、主要农产品产区及大宗农产品,形成了部、省、地、县四级监测网络,实现了监测资源统筹、信息共享和上下联动。

  六是风险评估正式启动。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立了88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正式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央财政专项,开展了稻米等8大行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摸底排查,实施了茶叶等21类产品的专项风险评估,切实通过风险评估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大力强化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制订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分门别类建立应急处置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处置了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避免对农业产业和公众消费安全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