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登陆  注册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协会公告
协会公告

关于我国畜牧业生产中限制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发布时间:2017-11-08

   我国在食用动物生产方面抗生素使用量约占全球抗生素使用量的30%。2013年使用的16.2万吨抗生素中,动物使用52%、人使用48%。由于在畜牧业生产中长期大量的滥用抗生素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加速了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导致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各种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抗生素防治作用大大减弱,甚至无疗效;造成抗生素在畜禽产品中严重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威胁到公共卫生的安全等。由此提示,当前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一定坚持大力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逐步限制抗生素的使用,严格禁止抗生素的滥用。本文就有关“限抗令”的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同仁们参考。
   1 畜牧业生产中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2016年9月G20杭州会议发表的杭州峰会公报,其中第46条明确指出:“我们将推动谨慎使用抗生素,并考虑在抗生素可负担和可获得性方面的巨大挑战及其对公共卫生的影响。”畜牧业生产中滥用抗生素对公共卫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抗生素的滥用会严重损害动物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

   许多养殖场为了促进动物快速增长,提高生产效益,防止疫病发生,长期在动物饲料与饮水中添加各种抗生素进行保健预防;发生疾病时又使用大量的抗生素实施治疗,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滥用抗生素的种类过多、使用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因而对动物体造成直接损害。如猪场长期在猪群中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链霉素、新霉素、和氯霉素等抗生素,会严重的直接损害猪只免疫细胞的功能,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降低猪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氟苯尼考对猪只有免疫抑制作用,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痢特灵与卡那霉素等对猪体内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能干扰疫苗的免疫应答,造成疫苗接种失败。从而降低猪只的免疫力与抗病力,诱发各种疫病的发生。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大观霉素、林可霉素等抗生素,对猪的第八对脑神经有损害作用,可造成猪的神经肌肉接头阻断作用,同时对肾脏产生毒性作用,引起猪只后驱无力、呼吸麻痹而死亡。红霉素可损害动物的肝脏,常引发动物恶心、呕吐、腹泻等。泰妙菌素对动物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常引发动物发生流涎和呕吐。青霉素类、头孢氨苄及沙星类药物常见引发猪只发生荨麻疹、呕吐、腹痛、跛行等。

   1.2抗生素的滥用易产生耐药性的菌株,诱发“超级细菌”的出现

   耐药性菌株,是指那些发生基因突变后进化出耐药性的细菌。畜牧业生产中与兽医临床上长期大量的滥用各种抗生素,易诱发病原性致病菌变成高度耐药性和适应性的“超级细菌”。目前养殖场广泛存在的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放线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支原体、沙门氏菌等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红霉素、沙星类药物及磺胺类药物等均有很强的耐药性,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对部分头孢类药物和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的耐药性也在不断的增高,与日俱增。剧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研究报告,近几年来从病猪体内分离鉴定出34株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其毒力很强、致病力很高,对大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研究报告,兽医临床上有75%的副猪嗜血杆菌都具有极强的耐药性,最高的菌株可耐21种抗生素,基本上是一个“超级细菌”。链球菌可耐13种抗生素、肺炎支原体可耐12种抗生素。动物机体内的耐药性菌株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可直接污染生态环境、水质、土壤、食品等,通过直接接触和食物链传染给人类,对人、动物及植物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3抗生素的滥用已造成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残留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兽药残留联合立法委员会定义,兽药残留是指用药后蓄积或存留于畜禽机体或产品(如鸡蛋、奶品、肉品等)中原形药物或其代谢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残留。目前在动物中的兽药残留分为抗生素类、驱肠虫药类、灭锥虫药类、生长促进剂类、镇静剂类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等七类药物都可在动物体内产生药物残留。猪体内的药物性残留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饲喂的饲料与饮水中含有抗生素及残留的农药等,如预混料中含有抗生素,养猪场长期用于饲喂猪只,可造成猪体内产生药物残留;二是养猪场实施药物保健预防与疫病治疗时长期大量的使用各种抗生素并任意增大使用剂量、延长使用时间、增加使用次数,或者使用不正规的复方制剂或人用的药物、又不遵守休药期的规定,致使抗生素在猪体内代谢非常缓慢或不代谢,造成药物在各组织器官中滞留;三是养殖场为了快速发育,提高畜禽胴体品质,提高瘦肉率等而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硫酸沙丁胺醇等)添加饲喂动物,造成药物在动物体内残留。抗生素进入动物体内后,少部分可被内脏器官吸收利用,大约有60%-90%以原药或者代谢的形式随尿液与粪便排出体外。残留于自然环境中的兽药,在多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可直接转移、转化或者在植物中积蓄,进入土壤与江河之中污染土壤和水源,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水中的生物及昆虫等都有重要的负面影响。而残留在动物体内的抗生素,不仅影响到动物生长繁育与生产性能,而且会降低畜产品的品质,严重影响到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公共卫生安全,影响国家畜产品的出口贸易。

   1.4抗生素的滥用可造成动物机体二重感染

   抗生素在杀灭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霉形体等)的同时,对动物机体内的许多益生菌也有抑制与杀灭作用,造成动物体内菌群失调。当动物机体内的微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后某些条件性病原体与真菌会乘机大量繁殖,引发动物机体二重感染并产生耐药性菌株,给动物疫病的防控带来很大的困难,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在畜牧业生产中长期滥用青霉素类、氨苄西林、氟苯尼考及头孢噻呋等抗生素,对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有干扰作用,可诱发严重的胃肠道二重感染。又如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可引起耐四环素的细菌及变形菌异常繁殖,致使动物机体出现严重的二重感染。环丙沙星在兽医临床上长期或反复的使用,不按规定休药,也常见引发动物机体发生二重感染。

   1.5抗生素的滥用可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

   目前我国畜牧业生产中滥用抗生素与药物添加剂的情况比较严重,造成生态环境的污染。2015年6月《中国科学报》发布的《中国抗生素污染地区分布》指出,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在广东、广西、湖南的猪场、鸡场、鸭场进行检测,发现猪粪中检出的抗生素浓度最高为四环素,达到5.6毫克/千克。在鸡鸭粪中检出的多种抗生素中浓度最高为6.11毫克/千克。因为抗生素进入动物体内后,大部分以原药及其代谢物通过尿液及粪便向外排放。这些残留的抗生素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耐药性菌株的产生,使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危害。同时有毒有害的残留兽药也会在生态环境中的不断地蓄积,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对土壤、水体、空气、微生物、水生物及昆虫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残留的抗生素渗入到土壤和水体中,在气象条件与生物的作用下可在各个环境要素之间循环,造成抗生素在土壤与水体中的长期残留。污染土壤后,可被农作物、蔬菜即瓜果吸收,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残留的抗生素污染水体后,会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可直接或间接危害到人体和动物的安全。

   1.6抗生素的滥用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1.6.1“超级细菌”对人类的危害

   在畜牧业生产中长期滥用抗生素,易诱发病原性治病菌变成高度耐药性和适应性的“超级细菌”。当人类食用这些“有抗食物”时,带有耐药基因的“超级细菌”即进入人体并将其耐药基因传给人体肠道内的细菌,是他们也发生变异成为耐药性细菌。这些耐药性细菌出现染色体变异后,将可耐药基因垂直传给后一代,使后一代成为自然耐药性细菌。这种耐药性还可以在不同的菌种之间进行传递,使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性。这样不仅给人类和动物发生疾病时防治工作增大了难度,而且由耐药性菌株(“超级细菌”)引发的人类的疾病和动物的疾病,用抗生素药物无法控制,最终导致人类和动物发生死亡。

   1.6.2抗生素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当抗生素在动物体内无法得到有效的降解时,即可在动物体内造成抗生素残留。人们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有抗食品”时,会引发人们发生食物中毒。比如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或莱克多巴胺的猪肉时常引发人们发生食物中毒,表现为心跳加快、肌肉震颤、心悸、神经过敏等症状,严重者会造成死亡。肉食品中含有残留的某些抗生素还会引发人体出现过敏反应、荨麻疹和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的副作用,比如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及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都具有抗原性,可刺激人体抗菌素的形成,人们食用了含有这些残留抗生素的肉食品时,可诱发人体发生过敏反应,严重者引起休克、喉头水肿和呼吸困难等严重病状。残留的呋喃类药物可引起人体胃肠反应和过敏反应,表现为周围神经炎、嗜酸性红细胞增多的过敏症状。残留的磺胺类药物可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炎、白细胞减少及溶血性贫血等,同时也引起肾损伤。氯霉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链霉素等抗生素药物,进入人体后残留可引发障碍性贫血。残留的抗生素还会以有机肥的形式传递到农田中、果园中、水质中、在谷物类作物、蔬菜及水果中积累,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1.6.3对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现在研究发现,人们食用了“有抗食品”,某些抗生素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如克球酚、雄激素、砷制剂、喹恶啉类、苯丙咪唑、硝基呋喃类、四环素类、链霉素、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等药物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喹诺酮类、喹乙醇、苏丹红等药物可在真核细胞内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孕妇食用了含有苯丙咪唑及硝基呋喃类药物的食品时,可引发畸胎,导致胎儿畸形、脚短和兔唇等。

   1.7滥用抗生素对食品贸易造成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之后,商品肉食贸易市场化、国际化。国外提倡绿色食品,对进口肉类食品标准要求很高,检验很严格。一旦从肉类食品中检出药物残留超标,不仅影响到我国肉类食品无法出口,也会使我国的国际名誉受到严重的损害,使得一些国家对我国采取绿色壁垒的贸易行为,严重影响着我国外贸出口。比如2002年,我国出口欧盟的兔肉、鸡肉及冻虾被检测出含有多种抗生素残留;荷兰等国家也从我国出口的鸡腿中检测出农药和化学药物残留,结果欧盟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性食品。2004年,我国向日本出口的农产品和肉类食品全年被检测出不合格产品的批次为477匹,占日本扣留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3%,是在各国出口中被扣留批次最多的一个国家。除外,有俄罗斯、阿拉伯一些国家、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家先后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牛肉、猪肉和家禽肉类等产品,致使我国肉类食品和农产品出口世界各国严重受阻。

   2畜牧业生产中控制滥用抗生素的对策

   2.1树立健康的养殖理念

   以往的动物养殖单纯的追求产品的数量、忽视产品质量、不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缺乏提供安全食品与保障人类健康的意识,结果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如动物群应激增多、免疫力低下、抗病力下降,群发性疾病增多,死淘率居高不下。因此许多养殖场在生产中不得不大量的使用抗生素,各种疫苗及激素类药物等来控制疫病的发生,刺激动物快速生长,结果造成严重的产品质量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问题,如抗生素残留、“超级细菌”的出现、动物免疫抑制;疫苗免疫失败以及疫病的流行与发生等。不仅严重危害到人类、公共卫生与动物本身的安全,而且长期制约这畜牧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畜牧业的发展正在顺利的转型升级,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健康养殖理念,按照健康养殖的要求与目标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安全化的生产经营方向发展,以实现在畜牧生产中基础设施完善、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管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疾病预防为主的现代化生态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为人类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动物性食品,让人们“吃得放心”,“喝得欢心”,最终达到现代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树立健康养殖的理念,就是要始终牢记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畜牧业生产的最终目标,也是动物健康、环境健康和产业健康的主旨。

   2.2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先后颁发了《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兽医药规范》、《兽药管理条例》、《兽药质量标准》、《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最高残留限量》标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允许作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全国兽医(抗菌药)综合治理五年行动方案(2015-2019)》和2016年8月国家14个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印发遏制细菌耐药性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全国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有关兽药企业、公司及养殖场都要严格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对兽药、生物制品、饲料生产厂家与经营销售单位和公司要加大监管与严格检验的力度,防止假冒伪劣兽药和饲料添加剂进入经营与流通领域,对违法违规销售的厂家及公司要给予严惩,坚决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对兽医诊疗机构与养殖场使用抗生素和添加剂作出规范与限制,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严禁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在畜牧业生产中滥用抗生素、畜禽产品于屠宰前后二次抽样检验药残,以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2.3严禁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大量地使用抗生素,如2010年在畜牧业生产中消耗抗生素约97万吨,占全国年总产量的46.1%。特别是在饲料中滥加抗生素以预防疫病的发生和促进动物快速生长,其使用剂量大、使用时间长,这是造成动物体内抗生素残留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限抗”必须要从饲料这个源头抓起。2008年1月欧盟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作为饲料生长添加剂。2008年日本全面禁止所有抗生素在饲料中添加。2011年7月韩国全面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2013年12月11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开始禁止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我国依据国外的经验,结合当前畜牧业生产的实际,2015年底在食品动物中禁止使用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四种喹诺酮类兽药和2016年11月停止硫酸粘杆菌素的饲料添加剂使用等规定的出台,证实了我国在动物生产中限制或停止抗生素的使用步伐正在加快。当前,只要决心大,科学引导,循序渐进,在饲料中限制添加抗生素,严禁滥用抗生素是完全可行的。

   2.4对抗生素生产企业与经营市场加大监管力度

   近几年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内抗生素生产、经营市场及产品滥用的混乱现象,进行了大力的整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仍有少数兽药生产企业生产的抗生素质量不稳定,粗制滥造,有效成分含量不足,防治效果差;有的生产企业任意改变生产工艺,在抗生素产品中随意添加中兽药制剂或其它类药物组成复方制剂向外销售,其疗效不确切,也缺乏科学性;有的饲料企业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不告知用户,向外出售,误导用户使用;甚至还有无GMP生产厂家、无兽药生产批准文号、无产品质量标准的“三无”抗生素在市场上流动等。因此,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对抗生素生产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及经营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从企业使用的生产原料、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监测、临床使用效果、储藏与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监管,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快、从重、从严查处非法生产与销售抗生素、假冒伪劣抗生素,以及由此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规范兽药市场秩序,从源头切断伪劣抗生素进入养殖生产环节,确保我国动物健康生长,确保公共卫生的安全。

   2.5加快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

   在动物饲料中限制抗生素的使用与滥用,达到“无抗”的目的,在短时间内能得到逐步实现。但在动物疫病治疗上使用抗生素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无抗”,只能逐步减少或限制在防治动物疫病中使用抗生素。当务之急是:一是要依据科学合理利用抗生素的原则,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畜禽种类制定一个动物停用或限用抗生素的行动计划,在全国实施,以逐步减少或限制抗生素的使用,最终达到抗生素的停用。二是要加快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尽快生产出一批新型、高效、安全、实用的抗生素替代品投入市场,已逐步代替抗生素的使用。目前以抗菌肽、细菌素、溶菌酶、中草药(植物提取物)、益生菌、有机酸、酶制剂、寡糖等为代表的新兴的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已成为热点,因为这些替代品具有增强动物的营养、促进饲料消化吸收、高效的改善动物生产性能、调节动物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动物免疫力与抗病力、杀灭病原菌、抑制病毒、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同时又无毒副作用、不出现药物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菌株、高效、安全、实用。在创新研发抗生素替代品时要积极鼓励以企业为主,与科研院所和高等专业院校合作,走产、学、研,用创新发展之路。同时国家要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科研资金,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攻关破难,尽快的推出一批新型、高效、无毒、安全、生产性能好和经济价值高的抗生素替代品投放市场,为在畜牧业生产中限制抗生素的使用,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3目前抗生素替代品在畜牧业生产中应用的现况

   3.1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2016年初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农业投入品科学施用,提高饲料利用率,规范饲料添加剂使用,加强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和使用,逐步减少饲用抗生素用量。本人认为当前在动物饲料中严格限制添加抗生素,大力提倡使用生物饲料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动物用生物饲料与饲料添加剂具有营养丰富,含有微生物菌体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如各种消化酶、有机酸、小肽、脂类、醇类、醛类、维生素及抗菌物质等;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饲料利用率高;促进动物发育生长,提高生产性能;增强动物免疫力与抗病力及无毒、无害、安全的特点。生物饲料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的绿色、有机的高端畜用产品,已在国外被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也已逐步开展饲用酶制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益生菌、酸化剂、功能性蛋白肽、功能性氨基酸、有机微量元素及酶解饲料等,已显示了优良的实用效果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许多养殖场使用并未添加抗生素,生产实践中证实动物生长发育正常、生产性能良好,产品质量优,发病率与死淘率大为下降,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可替代抗生素的作用,受到广大养殖场的欢迎和好评。

   3.2在动物预防保健中的应用

   在畜牧业生产中对动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种畜配种前后与产仔前后、仔畜断乳前后、妊娠期间、产蛋期间、空杯期间、泌乳期等实施一定的预防保健,都要遵循“养重于管,管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控”的方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全面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实行“全进全出”的隔离饲养制度,饲喂生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维护好生态环境。在此前提下,科学合理的搞好疫苗免疫预防,结合养殖场生产实际和动物群的状况实施必要的预防保健,可以取得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与正常的生产性能,不必使用抗生素。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型、高效、安全、不产生耐药性、无药残留的生物兽药与免疫增强剂正在不断出现,给动物预防保健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只要结合养殖场的生产实际与动物群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选用生物兽药实施预防保健,可以替代抗生素取得比使用抗生素更加的保健效果。方法是选用动物用的基因工程干扰素、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免疫核糖核酸、胸肽腺、免疫球蛋白等与中兽药黄芪多糖、灵芝多糖、板蓝根多糖、甘草多糖、猪苓多糖、茯苓多糖等联合使用,通过拌料或饮水添加对动物进行预防保健。每次保健选用二种生物兽药加一种中药制剂或一种生物兽药加两种中药制剂混合使用,每次连续保健5-7天即可。

   3.3在动物疫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在畜牧业生产中危害动物的疫病呈现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多病原体继发感染、混合感染与持续性感染;病原体变异加快,毒力与致病力不断地增强;免疫抑制,抗病力低下致使动物疫病病原体呈现多元化、临床症状复杂化、病情危害严重化,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许多养殖场在动物发生疫病时仍然会使用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可见,抗生素在防治动物疫病中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根据动物发病状况对症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可减少动物死亡与缓解疫情,但要控制好用药的时间、次数与休药期,有时还是可行的。目前也有不少养殖场在动物发生疫病时,治疗中少用抗生素或者不用抗生素,而是以生物兽药和中兽药联合使用为主,并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兽医临床上已证实,在动物发生疫病时进行治疗,不使用抗生素,选用动物用于干扰素、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免疫球蛋白等,以及生物抗菌药物抗菌肽、细菌素或溶菌酶,在联合使用某些中兽药制剂,比如清开灵注射剂、银黄注射液、复方穿心莲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或者黄芪、大青叶、板兰根、柴胡、甘草、鱼腥草等注射液。治疗时针对动物发病情况、发病原因与症状特征,选用一种细胞因子制剂加一种抗菌生物兽药与一种中兽药制剂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续使用3-5天;同时配合在水中添加免疫增强剂与维生素等制剂,连续饮用5-7天即可。治疗效果可佳,无毒副作用、无药残、不产生耐药性,可达到标本兼治。

   结束语: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科学的发展,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基因药物、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领域进展也正在加速。目前,我国兽药产业发展已形成化学药物、生物兽药与中兽药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还是生物兽药与中兽药。因此、当前在畜牧业生产中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严格控制抗生素的滥用、禁止在饲料与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今后随着生物兽药、中兽药以及抗生素替代品等创新产品的研发与使用,在畜牧业中限制抗生素的使用是可以实现的。
  (来源:万遂如,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长春市,130122)